北京十一学校设国内第一个科学实验班
记者昨天获悉,今年秋季起,本市将率先在十一学校、北京四中等5所中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全新的高中实验班。其中,作为国内首个科学实验班,北京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将面向全市招收30人,通过面试和中考成绩,学校自主择优录取。
求解“钱学森之问”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究竟是学文还是学理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在单一、模式化的教学中,反而把一些孩子的聪明才智湮没掉了。”十一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张敏介绍,科学实验班的设想源于李希贵校长对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一种反思,从去年起,十一学校就开始着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
经过老师们近半年的调研,深入研究国内外高中教育体制,多方走访教育专家和学者,一个“通过中学阶段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将为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成为未来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的培养理念渐渐清晰。
就在这时,“钱学森之问”和国家教改纲要征求民意相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再一次把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到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今年初,北京市教委提出在部分中学探索试点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这个想法与十一学校正在探索的改革不谋而合。
上周,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十七中等5所高中提交的探索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方案正式获得市教委批复。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本市将正式在新高一中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
看重学生综合能力
在十一学校设计的培养方案中,进入科学实验班学生应具备远大志向,热爱科学事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以及对事物有好奇心,探究能力强。
张敏说,科学实验班报名4月8日正式启动,学生可登录十一学校校园网报名或到学校教导处登记报名。
“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一定拘泥于某一方面特长,或者是单一学科的获奖证书。”张敏表示,学校最终将结合面试和中考成绩,从所有报名的学生中择优录取30人。
打造个性化课程
与普通班不同,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针对各自关注的兴趣和领域拥有不同的课程。学校将为他们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可能30名学生会有30份不同的选修课表。
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将构建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会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按照不同发展方向,组建新的学习模块。比如加强对接清华联考自主招生的研修小组、加强应对美国sat考试的学习小组等。学校会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每名学生3名导师
科学实验班的每名学生都将受惠于“三导师制”,科学实验班的专任教师与学生比将达1:4,以保障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关注。
学校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为每名学生配备3位导师,包括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成长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教师担任,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业导师”由学术专长的博士、硕士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此外,学校还将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特聘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张敏说,与普通班学生相比,科学实验班将享受到一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但在学费上却是与普通班一样的收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成本几乎由学校全部承担。
首设长短课制
在科学实验班课堂上,将出现120分钟、90分钟,30分钟三种课型。这种长短课的教学模式在本市高中尚属首创。班级课表中,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学习内容,会设置三种课时。“大课”120分钟,开设专题实验课、人文学术论坛、名家大师讲座等;“小课”30分钟,以科学咖啡吧、俱乐部活动、心理和艺术修养课程等为主;“中课”90分钟,主要是学科必修课程,自主研修、国际友好学校远程互动会议等。
每学年设4个学期
另一个有新意的变化还出现在学期设置上。科学实验班每学年实施“四学期制”,分别为两个大学期和两个小学期。
大学期各16周,主要在校内完成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小学期各4周,课时安排则更加灵活,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去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完成考察、实践和互认学分课程。学校设立专项“科学探索基金”和“海外留学奖学金”,学业优异的同学自主申请,通过专家团评估认可后,可以对其研究性学习和出国考察经费给予资助。
实行弹性学制
科学实验班实行“学分制”。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三年制,科学实验班学生只要修满课程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
实验班通过“达标免修”、“长短课制”等,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缩减必修课时数,扩大选修课时数,以保障不同学生选择学术志趣课程的独立性。
上一篇:北京中小学接收外来学生实行"首接负责制"
下一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在城里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