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发布: 2011-3-29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小岛西堤岛的东侧南岸,开口面对西方,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之一。法国作家雨果曾形容巴黎圣母院为“
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最初这里曾经是一座高卢罗马时代的丘比特神殿。4世纪时是一座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
马神殿的遗址。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
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
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它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
筑教堂。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接着1208年建造
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
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
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
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
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
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自巴黎圣母院完工之后,屡经风霜、战争与破坏,目前见到的已是几度重修了。不过它的传奇几乎等同于巴黎的盛名
巴黎圣母院的结构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杰作。教堂内长127.50米,拱顶高32.50米。按维奥莱勒杜克的计算,连同廊台,总共可以容纳将近9000名信徒,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圣母院
钟楼尖顶高150米,主塔楼高64米。
正面由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为三座大门洞,分别为:
北面立面:浮雕描绘圣母玛丽亚的故事;
中间正门:又称“最后审判”门洞,浮雕表现复活后主持审判生者与死者的耶稣,高居在圣·米歇尔和撒旦塑像之上。
南面正门:又称“圣·安娜”门洞,浮雕表现圣母献婴图,圣母两侧为两个提香炉的辅祭,在辅祭后面右侧为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左侧为莫里斯·德·苏利主教。
第二层是一个排列犹太和以色列二十八位国王雕像的国王廊;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
放回原位。
第三层是一个直径为9.60米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圆窗左右各一个门窗洞;窗洞前的塑像左边为亚当,右边为夏
娃;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曾被拆下藏起。
第四层为一个镂空廊台,顶一排饰有各种吐火怪物、吸血鬼、魔鬼和妖怪的栏杆,栏杆之上是两个塔楼;在塔楼上,除了可以端详著名的饰有动物像的檐槽喷口之外,还能观赏气
势雄伟的巴黎全景。如果要登上钟塔,便得走上狭窄的旋转楼梯,共238级台阶,楼梯只容一人通过,遇到有人下来时,往往要双方侧着身子,并且让对方先下去。
圣母院内部内部装璜,严谨肃穆。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圣母院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
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 (pieta) ,耶稣基督横
卧于圣母的膝上,身体微微向外倾斜,让人看到祂的面容,而圣母则两手张开,神情哀伤。塑像的雕刻精细,尤其是衣裙的绉褶看起来顺滑自然,栩栩如生,把原先硬生生的石头
变成柔软的身躯和衣饰。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
了华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精雕细凿,颇有鬼斧神工之能,尤其是正门三个大拱门上的浮雕,共有千
余人物,非常细致。
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
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
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圣母院与法国历史息息相关,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 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
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小岛西堤岛的东侧南岸,开口面对西方,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之一。法国作家雨果曾形容巴黎圣母院为“
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最初这里曾经是一座高卢罗马时代的丘比特神殿。4世纪时是一座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
马神殿的遗址。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
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
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它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
筑教堂。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接着1208年建造
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
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
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
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
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
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自巴黎圣母院完工之后,屡经风霜、战争与破坏,目前见到的已是几度重修了。不过它的传奇几乎等同于巴黎的盛名
巴黎圣母院的结构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杰作。教堂内长127.50米,拱顶高32.50米。按维奥莱勒杜克的计算,连同廊台,总共可以容纳将近9000名信徒,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圣母院
钟楼尖顶高150米,主塔楼高64米。
正面由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为三座大门洞,分别为:
北面立面:浮雕描绘圣母玛丽亚的故事;
中间正门:又称“最后审判”门洞,浮雕表现复活后主持审判生者与死者的耶稣,高居在圣·米歇尔和撒旦塑像之上。
南面正门:又称“圣·安娜”门洞,浮雕表现圣母献婴图,圣母两侧为两个提香炉的辅祭,在辅祭后面右侧为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左侧为莫里斯·德·苏利主教。
第二层是一个排列犹太和以色列二十八位国王雕像的国王廊;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
放回原位。
第三层是一个直径为9.60米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圆窗左右各一个门窗洞;窗洞前的塑像左边为亚当,右边为夏
娃;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曾被拆下藏起。
第四层为一个镂空廊台,顶一排饰有各种吐火怪物、吸血鬼、魔鬼和妖怪的栏杆,栏杆之上是两个塔楼;在塔楼上,除了可以端详著名的饰有动物像的檐槽喷口之外,还能观赏气
势雄伟的巴黎全景。如果要登上钟塔,便得走上狭窄的旋转楼梯,共238级台阶,楼梯只容一人通过,遇到有人下来时,往往要双方侧着身子,并且让对方先下去。
圣母院内部内部装璜,严谨肃穆。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圣母院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
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 (pieta) ,耶稣基督横
卧于圣母的膝上,身体微微向外倾斜,让人看到祂的面容,而圣母则两手张开,神情哀伤。塑像的雕刻精细,尤其是衣裙的绉褶看起来顺滑自然,栩栩如生,把原先硬生生的石头
变成柔软的身躯和衣饰。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
了华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精雕细凿,颇有鬼斧神工之能,尤其是正门三个大拱门上的浮雕,共有千
余人物,非常细致。
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
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
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圣母院与法国历史息息相关,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 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
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 中学生申请加拿大留学攻略 |
![]() 读社区大学的五点好处 |
![]() 最有特色的学校推荐 |
![]() 英语夏令营如何做好英语阅读题 |
![]() 英孚夏令营—生活便利小贴士 |
![]() 几点你所不知的美国民俗 |
![]() 英孚美国夏令营详解美国高新职业 |
![]() 澳洲游学寄宿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