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意义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学习要通过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推断动机作用的强弱。
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 & j.d.dod50n,1908)的研究表明(见图3.1),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另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往往与此有关。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上一篇:课堂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
下一篇:一天中四个学习的高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