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贝英语:用"条件反射"原理教育孩子
你听说过“条件反射”的学说吗?依据巴甫洛夫这一原理去教育孩子,也许会对我们有些帮助。
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的实验是这样的:
巴甫洛夫发现:每当把食物放到狗的面前,狗的口腔就开始分泌唾液。这种由食物引起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反射”。后来给狗食物时,同时敲击盘子,使盘子发出声音,形成一定的条件;再后来不给狗食物,只敲盘子,狗也开始分泌唾液,这叫“条件反射”。这就是说:“一定的条件”可以引起一定的“反射”。了解这一点,人们就可能更好的运用它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比如喂养鸽子,就可以在喂饲料时用哨子训练鸽子,以后单纯用哨子也可以招回鸽子;养鹿人可以用鹿笛放牧鹿群……人也一样,比如有的孩子对学习感到困难,不爱学,还引起神经性的头痛、胃痛……以致每当遇到与学习搭上边的事,他就会引起反映性头痛、胃痛,结果形成不良条件反射。生活中就有这种不良条件反射的人,他一辈子都不能再学习。
当然在愉快的条件下,也能形成良性反射。比如喜欢扭秧歌的人,一听到锣鼓、喇叭声,心情就愉快,手脚就会随着旋律而开始扭动;有的小孩子喜欢听音乐,正在哭时,一听到音乐声音就不哭了,这都属“条件反射”。
本着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在小孩子学习前,努力防止不良的条件反射。创造良性条件,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能高兴愉快的上学。所谓“寓教于乐”就包含着近似的道理。
还有些事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问题:以前吉普赛人训练熊跳舞,他们把小熊放到一块燃烧到一定程度的铁板上。因为烫脚,小熊就不得不断地换脚。这时驯兽师就在一边敲击手鼓,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手鼓一响,小熊就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跳动起来,逐渐踩上点,这就成为小熊跳舞的节目;驯马的情况也差不多,用刺马针刺马,马感到疼痛后就跳动,这时伴之以音乐,后来每当听到音乐,马也就开始跳舞。这都是利用条件反射来实现人们愿望的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他的方法不是先行刺激,而是在动物有自发的活动时再进行强化,以求条件反射的形成。比如他用饥饿的老鼠进行试验,每当老鼠按笼子的横闩时,他就投以食物。开始老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每次按到横闩都可以得到食物。久之,老鼠饥饿时便频频去按横闩。他称这种反射为“操作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公式是s(刺激)→r(反射),而他的公式则相反r→s。方法不同,但都是条件反射。
还有两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叫环环的孩子捉到一只老鼠,另一个孩子金金家有只品种名贵的猫,他们很想亲眼看到猫捉老鼠的场面。于是,他们先把猫放在小小的天井里,然后打开鼠笼,于是老鼠闪电般的窜出笼子,以为可以逃离。其实,严密的天井是没有它逃跑出路的。后来老鼠发现了猫,它惊恐万分的拼命在墙角找出路,墙角找不到出路,它就疯狂地往玻璃上跳,这时猫缓缓地走过去,猫并不理会老鼠。两个孩子静静地观看,以为猫是在迷惑老鼠。一会儿一定猛的扑上去,马上就有一场好戏可看。可是这场戏始终没出现。老鼠跳不出玻璃,又拼命往墙上窜,当然也不会有结果……可是猫仍然没抓它,它见猫不抓它就缩在墙角,闪着恐怖的目光瞅着猫。两个孩子又耐心的等了一阵,可是这猫竟然盘起尾巴,悠闲地坐一边眯着眼睛、似乎要睡觉。孩子等不过,只好硬把老鼠赶到猫的跟前,可这时猫却走开了。孩子们太扫兴了,这猫太完蛋了,它为什么竟这样呢?
他们把这事告诉了爷爷,爷爷不经意的说:“唉!这没出息的猫,都是人惯出来的毛病! ”这句话倒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如果这只猫每天不是由人们给它好吃的、惯它,它只好自己去捕老鼠吃,即使它不饿,也早就把老鼠捉到了。能说它是天生愚笨的猫吗?
国外有个孩子想训练他的猫捉老鼠,于是捉来一只老鼠放在猫的面前叫它去抓,可这猫不认识老鼠,也不理解主人的意图,自然不去抓。孩子气不过就打了猫。第二、第三天又如此做了两次,结果到第四次,猫一看老鼠就逃之夭夭了。孩子大失所望,认为这猫天生是个蠢货……再也不理会它了。可是事实上他对猫的训练已经完成,那就是:从此以后,这只猫每次见到老鼠就十分惊慌的逃掉。
前一个例子说明:吃惯了人们给食物的猫是不会捕鼠的;后一个例子则说明:由于训练方法不对,形成不良条件反射,反而使这猫终生不能捕鼠了。
还有一种训练动物的方法:前苏联有个有名的驯兽师乌·勒·达诺夫,他成功的训练了不少会做精彩表演的动物。很多人认为他善于挑选聪明伶俐的动物,其实他的奥秘也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他说:“为了让它们完成预定训练,我经常用糖果奖励它们。糖果使它们乐于连续重复对它们的训练。我把这种做法叫做美味的奖赏”。他这样训练老鼠:用夹子夹一块糖,对白鼠说:“转!转!”并把糖块放在白鼠的嘴前晃动着,每当白鼠按要求做旋转动作,他就让它舔一下糖,然后命令它再转……如此反复,结果仅半小时左右,小白鼠就可以依他的口令,准确做出很好的旋转动作。他曾经对赞赏他驯兽方法的人说:“用奖励比用惩罚方法能够从动物身上得到更多东西,或许不只动物是如此吧?”
他这种办法比吉普赛人训练熊的办法效果好得多。专家们分析说:他用的不是“疼痛法”而是“快乐法”。他居然把极普通的小动物训练成能按人的口令进行精彩表演的演员。
从以上所举各种例子看,条件反射确有它的特殊作用,可能对我们培养孩子提供很好的启示。当然不能用给糖的简单办法教育孩子,请您也试一试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让孩子能愉快的学习吧!
上一篇:新贝国际夏令营:百老汇vs帝国大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