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逆反期——青春期逆反的表现
智新超越夏令营发现,当孩子进入中学(即青春期)以后,家长会感觉孩子的种种表现与其以往有很大的差别,更让家长疑惑的是,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了呢,为什么那么叛逆,我该拿自己的孩子怎么办?在心理专家看来,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了解这一现象——青春期逆反。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春期的叛逆,在心理学上又称作“第二逆反期”,它一般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一、逆反期的表现
1.独立的自主意识
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期滋生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父母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导致青少年的反抗。
2.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
青少年需要成人将其视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给予平等的自主性,父母却一味地把他们置于“孩子”的地位,而予以保护、支配和控制,从而导致反抗,使亲子矛盾突出。
3.观念上的冲突
教师和父母的教育,多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予青少年,而在大小事情方面都已经具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被教育者”会抵触或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某种对抗。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当某人或某团体成员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便会排斥或否定该人物或该团体的作为,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三、反抗的形式
反抗的形式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发性,有时一触即发,自己都难以控制。事后会后悔而平静下来。但再遇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
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他们不顶撞,对不满的,乃至需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
总之,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人员的控制。总体说来,就是要求一种“成人感”。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是值得家长去关注与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
下一篇:九成孩子压力大爱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