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
什么是“自尊心”?
简单的说就是“被重视性逻辑思维”。由于成长所依赖的客观信息环境不同和父母培育目的不同,导致培育方案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孩子,其“自尊心”所关注的点及其表现的“比较环境”就不同,这样一来,不同孩子为培育“自尊心”所需要的信息环境也不尽相同。
自强心
什么是“自强心”?
就是在“自尊心”初步形成后(相对短的时间范围内),能够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通过“比较环境”和“比较心理”在信息环境中呈现出更为强烈的“被重视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过程。
父母对“自强心”的合理培育更应当小心谨慎,因为在“比较环境”中, “心理比较”是个强烈的过程,不恰当的培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在没有得到预先设定好的保护措施下自我崩溃。这种“崩溃”,不仅会使孩子已经有的“自强心”受到影响,也同时会使它的“孪生兄弟”——“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此前从培育目的出发,精心培育的“兴趣性逻辑思维”也会消失和改变,那么父母所期望实现的培育目的就很难得以顺利实现了。
在科学合理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自强心”和“自尊心”在不断变化,这是因为孩子最初形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是单纯性质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很容易受到影响和打击;而随着逻辑思维的丰富成长,其“自尊心”和“自强心”逐步成长成为“复合性自尊心”和“复合性自强心”。
当孩子“复合性自尊心”和“复合性自强心”形成以后,其“自尊心”和“自强心”就有了比较强的抵御影响和抗打击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复合性质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形成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就会有了更多的保障。
正因为如此,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为有效提高孩子“心理健康”的抵御力和抗打击能力,适时、适度的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受到一定比例的挫伤(失望)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心理健康”成长影响不大的、一定比例的对“自尊心”和“自强心”的挫伤,在良好的“回抚”培育(及时的安慰、解释和梳理等)配合下,会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更好的实现复合性。这一复合性的良好实现会使孩子逐步呈现出“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等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同时也使得孩子在未来的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
“自尊心”和“自强心”在复合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其适合承受一定挫伤(失望)的比例遵循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依次为:第一次“逆反期”前(即0岁到3岁)比例为1:5或者1:6;第一次“逆反期”开始后(即3岁到6岁)比例为1:3或者1:4。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合理对“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培育,是孩子未来在社会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以最大保证的基础,同时也是孩子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基本保障。
父母提问:如何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自尊心”和“自强心”的培育呢?
一定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在孩子“自我尊重感”形成后,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合理培育。否则,不仅不能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良好的培育,还可能会造成与培育目的相悖的结果。
父母带孩子去商场,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你的玩具已经很多了,不可以买。
但在孩子承担这种后果之后,一定要注意运用我们前面所讲过的“回抚”手段。如果孩子因为委屈而大声哭泣,那么就不要说话,等到孩子平静后,把白天所发生的一切重复一遍,指出孩子不对的地方,并明确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因为爱他。
当然,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如果在公众场合,父母当时心情烦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出现对孩子严厉责怪的行为,那么在这个时候,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千万不要进行参与。父母要做的是,在回家后晚上的时间,加大“回抚”孩子的力度,帮助孩子叙述这个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让妈妈不愿意看到的不好行为不要再发生,以及未来在发生这种情况,妈妈爸爸希望孩子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不过,这种在其它人面前对孩子的爆发性责怪行为,尽量越少越好。只有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培育。
针对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这个时间段内“自强心”的培育问题,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以及对“自强心”理解的不透彻,给忽略掉了。
在这一时间段内,因为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速度明显加快,信息范畴和种类不断拓展,信息量明显增加,以及孩子对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的尝试使用,所以他们在父母面前不断地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自我表现。面对孩子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现象,有些父母却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其本质原因而忽视或产生烦躁情绪。
孩子失望地离开。
……
妈妈:多多真厉害!真棒!爸爸,快来看我们多多的画,真的画的很不错!
……
孩子自我主动呈现出的“自强心”表现,或者在父母有目的、有计划地刻意创造出的环境中自我主动呈现出的“自强心”表现,给予及时、适当的语言鼓励,对培育孩子良好的“自强心”来说就已经足够了,而且不会使孩子的“自强心”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重大的挫折和过强的“膨胀”的现象。
上一篇:怎样让孩子充满学习的乐趣?
下一篇:如何使孩子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