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嫂院士”与“承认的政治”
只会写五个字的八旬老太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这则关于“荣誉”的新闻,至少有两个亮点:一方面,“三嫂”在普通岗位上充满爱心的默默奉献让人敬重;另一方面,港大校方与港大学子对“三嫂”的承认和尊重让人感动。
人们都渴望被尊重。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人生满足,因为在这背后,其实有一套价值观的标准。通过“三嫂院士”这项荣誉,港大与港大人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与其说他们表彰了一个普通人,不如说他们表达了对“劳动”、“奉献”和“爱心”的推崇。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生产出来的“荣誉”很多,可是,像“三嫂院士”一样动人的荣誉太少。为什么?一部分原因在于某些荣誉的“含金量”太高,出钱者优胜;一部分原因在于“透明度”太低,有权者优胜;还有一部分是糊里糊涂“被荣誉”的,不说也罢。
在一个共同体内部,向钱看和向权看的荣誉多了,稀里糊涂的荣誉多了,会反过来扭曲价值观的形成,慢慢地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人们尊重什么鄙视什么也成了问题。劳动神圣?“享乐”会瓦解劳动的神圣;奉献伟大?“攫取”会取消奉献的伟大;爱心美好?“冷漠”也会模糊掉“爱心”的美好。因此,这些言不及义的荣誉,与其说塑造了当代英雄,不如说制造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的黑洞。
的确,所谓荣誉与尊重,看起来只是广阔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可是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变迁细想之下却又惊心动魄,令人忧心的是,如此江河日下,一个共同体的价值维度会被祛除。
如今有个描述现实的词语叫做“赢家通吃时代”,怎么理解这个逻辑?就是你有了权,也就有了钱,或者有了钱也就有了名誉,权钱结合、名利双收之后,社会各种资源也就如影随形地来了,于是你就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于是你就为所欲为、人上做人了。有不少人的确是这么想也这么做的,他们大概很渴望成为赢家吧。
其实,“赢家通吃”不是个好词儿,基本上是“和谐社会”的反义词。赢家通吃的时代,基本谈不到平等与和谐,只有层出不穷的分化和矛盾。最后会搞得社会中只有两种人:“赢家”,同义词是老板、大腕、官员、富人、受尊重的人……;“输家”,同义词是下岗者、待业者、跑龙套的、穷人……其中,也包括渴望被承认的人。
说到“承认”,和“尊重”、“荣誉”有点相似,却又比后者更多些无奈的色彩。理论界有一个说法叫做“承认的政治”,用在这里有点大了,但是也有借鉴意义。这个理论谈人群的分化问题,从政治的高度讲到人除了为利益而斗争以外,还会为承认去斗争。因为你不尊重他、漠视他,在决策或者作为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他的存在,他就会提出自己的异见,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今日之中国,发展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发展中,也带出了一些问题,要真正科学地发展,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到以人为本,学会承认、学会尊重,难道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吗?
在这个意义上,“三嫂院士”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堂课的意思,不是让我们也忙着四处发奖,而是让我们知道,每个平凡的劳动者和每个身边的普通人都值得尊重,他们也许生活得不是那么风生水起,但往往是他们最好地诠释了荣誉和尊严的意义。
上一篇:教育时评:教育不该为“形象工程”让路
下一篇:“为孩子上学而进京打工”不是洪水猛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