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不要“人前教子”
古语说“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但这句话现在看来并不合适。孩子犯错后,都不希望自己的错事被当着别人的面提起。三四岁的孩子在哭着的时候听见外人进来就会躲起来,这说明他们认为哭是不太好的一件事,不希望被别人看见,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尊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无门的确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问题,而且力争今后在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尽可能不要当着外人批评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孩子,更不好当着孩子的好朋友批评或数落孩子的不好。那样会很伤孩子自尊心,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对抗。
二、惩罚不是目的
关于子女教育,中国还有古话“严父出孝子”、“棍棒出孝子”,意思是说严厉的管教和惩罚能让孩子更有出息。但在今天来看,这些话也是有问题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惩罚是需要的,可以的,但惩罚不是目的,它仅仅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而已。当这些惩罚手段无效时,我们不能拿简单地考虑加重惩罚,而是要考虑惩罚为什么会无效,怎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给孩子选择
犯错之后,有时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准备;有时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就需要努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错了,错在那里了。这样以后就到了考虑如何惩罚的问题了。孩子犯了错接受惩罚是应该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有随之而来的东西,孩子做了好的行为应该被表扬、被肯定,做了错误的事就应该接受随着而来的不利,包括惩罚。适当的惩罚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接受惩罚是让孩子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惩罚,我想,我们可以给孩子选择。比如肉体的,就是打(这种打和暴怒之后的打是有差别的,这仅是一种有节有度的惩罚手段;而暴怒之后的打往往是一种压抑之后的发泄);比如精神的,如罚面壁思过一定时间或者一定时间内家人通过不理睬让其反思;比如物质的,取消某种待遇或零花钱;比如替代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有不想选择其他的一些惩罚方式,那就要用替代方式来进行,比如承担一定时间的家务劳动,或者做一定的事予以弥补。
四、如果孩子不断犯错,而且知而不改,请反思。
有时孩子会不断犯错,而且是犯错之后立刻认错,表示以后一定不再犯错,可是不久又会出现问题,甚至是连续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生气,怒骂指责,讽刺挖苦……不过,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冷静和反思。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一种原因可能是孩子从这种行为或过程中受益了。有对夫妻经常吵架,甚至有时会发生厮打,时间久了,孩子就开始出现各种错误,甚至有时故意犯错。夫妻关系的问题加上孩子的问题让这对夫妻很是生气,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他们往往会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或责备甚至殴打。可是孩子不仅没有改正,反而有些变本加厉,不断地出现各种错误,让这对夫妻疲惫不堪。后来求助专家,发现孩子从犯错中“受益”了——父母不再争吵。父母的争吵让孩子很难过、焦虑,可他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不让父母吵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自己犯错之后,父母的注意力就会被自己吸引过来了,不再争吵了。于是他决定继续犯错,尽管那样会让他被批评、被训斥甚至被殴打,他觉得那样也比父母吵架要好。
上一篇:是否要“顺应”孩子的意愿
下一篇:家长在孩子成长时应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