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小时航行,“大冒险号”来到诺曼外堡礁。
这里不像“绿岛”,海面上有那样一片小树林。诺曼外堡礁,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海水下面,珊瑚礁绵延铺开,或疏或密,以致海水的颜色也或深或浅。一座海上平台,白色,水上部分两层,定格在海上,迎接“大冒险号”的到来。
来到诺曼礁,天空竟完全放晴,阳光不留余地,照耀着诺曼礁的海面。
登上平台,台面开阔,像军舰的甲板。时值正午,午餐就在平台上。导游交待相关事宜,特别嘱咐参加海底漫步和深潜的人,随时听候召唤,想游泳或浮潜的人,饭后就可自行安排了。
众人正在归拢东西,导游招呼说,半潜艇正在上人,想去乘坐的人,赶紧去。当下拿了相机赶过去,沿梯子下到艇内。半潜艇真像潜艇的样子,不过单纯得很,没有潜艇里那些密集的管线和复杂设备,艇身两边是一个个玻璃窗,外面是海水,艇内中间是两排长凳,可容二十几人乘坐。
待游客坐满,半潜艇发动马达徐徐驶离平台。
半潜艇很快进入珊瑚区,就见玻璃窗外,彩色游鱼不紧不慢从艇边游过,珊瑚礁参差错落,层层堆叠,或球形或蘑菇状,像莲蓬,像树杈,更多的像舒展的灵芝。珊瑚礁有橙色、红色、蓝色,千姿百态,美妙绝伦,宛若传说中的水晶宫。密集的小鱼,通体蓝色,前呼后拥从礁群穿过,大红鱼从容不迫游至窗前,与游人对视。诺曼礁的海底世界,静寂无声,别样世界,给人以非常特别的感受。
返回平台,人们正在排队取餐,每人一个餐盘,米饭蔬菜和很好吃的鱼。
平台一头,挂满潜水服,摆满潜水装具,氧气瓶、面罩、呼吸管、脚蹼,各据其位,下水处也在这里。
说,不会游泳的人可以选择“海底漫步”,同团女子多选了漫步。海底漫步,穿潜水服,戴玻璃头盔,一根空气管自头盔注入空气,排出头盔积水,人的头部便整个罩在玻璃头盔里,直接呼吸空气管送来的空气。漫步有专门的海底平台,教练牵一根绳,绳上几个塑料圆圈,像幼儿园小朋友出门一样,漫步者手握圆圈,分两排随教练前行,观赏规定路线上的游鱼和珊瑚。
漫步也要下到水中培训,然后才可漫步。同团一女子,四十来岁,北京人,下去不多一会儿便穿着潜水服湿淋淋的回来了,问她咋这么快,说,培训完刚一下水,看到水进入头盔,她吓坏了,大喊一声:我头盔进水了!教练赶紧把这队人马带出水面,回到平台,150澳币的“海底漫步”就这样结束了,受其牵连的是同去的那拨儿人,白白花钱,未能“漫步”,什么也没看着。
所以,再次奉劝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海边,别听人家忽悠,说什么,不会游泳没关系,有教练带着呢。实际情况是,不会游泳的人,平生很少下水,甚至从来没有下过水,到了水里,没有不害怕,没有不慌神的,连基本的游泳动作都不会,你下水干什么?大东海潜水,更是这般宣传,引得不会游泳的男女,都去潜水。记得有个女的,从水里上来,抱怨说,她才下去了两三分钟,教练就带她上来了,什么也没看着。
大东海潜水教练,没有哪个真正愿意带你下潜,只要看你不会游泳,随便糊弄一下,就带你上来了。系了铅腰带,人并不会往下沉,必须采用泳姿,脚蹼击水、双臂划水,头往下扎,才能下潜。在大东海,我的教练就是那样,根本不带我下潜,我是凭自己的游泳技能,拖着教练潜到海底的。自海底向上张望,那些不会游泳的人,由教练带着,就在上面漂着,根本潜不下来。
终于抡到深海潜水了。穿了泳裤,换潜水服,系铅腰带,背上沉重的氧气瓶,戴面罩,穿脚蹼,四个人跟着教练从入口下到平台下的潜水处,在这儿要进行水中培训。
平台下、水面上,有1.5米高的空间,几排脚手架从水面深入水下,固定在海底。站在脚手架上,身体一半没入水中,这里要进行深海潜水实地训练。
呼吸嘴的咬合,面罩进水、排水,呼吸管进水、排水,打开气阀充气自救,然后抓紧脚手架,顺管子下潜一米,教练询问每个人的情况,得到“ok”的手势回应,再回到水面,纠正动作,强调要领,再次下潜至两米,五米,再回到水面。经过四五次下潜训练,教练看已无问题,遂每个教练双臂各携一名潜水者,离开脚手架,潜向大海深处。
海水湛蓝,耳中只听到来自呼吸管“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呼出的气泡一串一串,亮晶晶的,“咕噜噜”升上海面。双脚交替在水中击打,使身体进入水平状态,然后头往下扎,身体斜插水中,开始下潜。脚蹼的运动产生推力,三人很快来到珊瑚区。
五彩斑斓的鱼,摇摆着尾巴从眼前游过,好奇的看着人,水下,珊瑚礁如千姿百态的雕塑,五彩纷呈,脑状珊瑚、伞状珊瑚、鹿角珊瑚,各显神异。
下水前,防水相机已经开启,调到“水中摄影”一档。此时,右臂挎着教练,同时持相机,频频按动快门。
水中前行,珊瑚礁像电影银幕一样在身下掠过。珊瑚礁,姿态最美的,是伞状珊瑚,像灵芝一样张开叶片静静立于水中;小丑鱼,颜色鲜艳,抖动着身子,在海葵中钻来钻去;一只巨蚌,大小如合起来的两只脸盆,静静卧在海底珊瑚礁旁;小小鱼,蓝色水晶一样,在珊瑚间急速游过,大堡礁,缤纷世界,别样洞天,如水下龙宫,让人惊喜不断,让人赞叹不已。
平台配备的水下摄像师,提着巨大的摄像机,追逐潜水的人们,我的相机也拍下了他的镜头。
遗憾的是,我们一组,始终未能潜到海底。为了潜至深处,我右手持相机,左手划水,加快了脚蹼击水的频率。可惜,同组女性,不怎么会游泳,就是潜不下去。此时的教练,为防意外,只顾招呼她一人,不再往下潜,于是,三人姿态成了斜面:女性在上,教练居中,我在下面,任你怎样努力,也不能把两人拖到海底。
半个小时很快到了,带着未了的心愿,带着不尽的遗憾,我们返回脚手架处。
为了弥补缺憾,赶紧脱下潜水装具,拿了自己带来的呼吸管,准备下海浮潜。不承想,时间已到,“大冒险号”要返回凯恩斯了。匆匆冲了澡,在没有尽兴的遗憾中,开始返程。
船舱内,大屏幕上正播放人们水中活动画面,有浮潜的,深潜的,海底漫步的。下潜前,有摄影师给每个人拍了照片,放在屏幕供人们选择。艇上工作人员,一个日本人,拿了笔记本到我面前,播放的,正是我们一行潜水的录像,差不多有十分钟。由于未能潜到海底,我们的镜头内容并不丰富,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三人在水中倾斜的姿态。尽管有特写,但是,由于戴着面罩、呼吸管、潜水帽,人脸并不清楚,看不出谁是谁。而且,录像价格不菲,好像要80澳币,遂放弃。
大堡礁潜水给我一个教训。今后,不管到什么地方,潜水,一定要问清楚,教练和游客是不是一带一,如果是一带二,干脆放弃。就我这些年的经历所见,会游泳的人,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很少。在亚龙湾,在pp岛,在红海,像我一样能游到大海深处的,平生只见过两人,一个中国人,在三亚,一个西方人,在红海,其余的,都是在海边浅水处扑腾,会游的,也从不离开防鲨网。
回到住处整理照片,发现,水中拍摄的照片很不理想。由于是在运动中拍摄,而且水下曝光时间长,画面很容易发虚,相对好些的,也是中间清晰,四周模糊。看来,要在水下拍到好照片,一定要停在水中,定位拍摄。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努力,争取拍出好照片。
大堡礁,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机会再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