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样对汉字注音?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发布: 2014-4-28
孔子礼仪国学夏令营介绍,用汉字记音以汉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注音法。
孔子礼仪国学夏令营介绍,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 www.xialingying.cc/kongzi/
【纠错】
阅读上一篇:解析经典国学的复兴之路
阅读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