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怎样面对孩子的“逆反”?
清华大学夏令营小编发现,许多时候,孩子说的未必就是大人所理解的,而孩子所理解的也未必是大人想让他理解的。这就要求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接纳孩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有规则的生活习惯。
不听话的孩子愁煞家长
2岁半的恬恬在客厅里玩耍,妈妈给了她一些纸头,吩咐她玩的时候不要把纸头往外扔,然后就去厨房做饭了。回来时,发现恬恬正在把纸头撕成小条条往窗户外面扔。妈妈说:“恬恬不可以把纸头往外扔!”恬恬一边笑着回答“嗯”一边开心地把一条条的纸头往窗户外面扔。
6岁的涛涛,做事情总是糊里糊涂,经常丢三落四,最让爸爸生气的是,涛涛经常忘记父母吩咐过的话。涛涛多次把外套落在幼儿园,爸爸送他去幼儿园,一再吩咐他回家时带好自己的外套,但他还是经常忘记。爸爸问他老师要求做的事情,他要么没有记全,要么彻底忘了。
3岁的乐乐,每次出门专挑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路走,每次看到台阶都要上去沿着走,就连马路两边的绿化带也不放过。妈妈不让她沿着台阶走,她就站着不动。妈妈过来牵她的手,她挣脱妈妈的手,继续沿着台阶走。
5岁多的明明和奶奶一起等公交车,发现地上有一张漂亮的糖纸,就捡了起来。奶奶嫌脏,夺过来扔进了垃圾桶,可明明又倔强地从垃圾桶里把糖纸捡了回来。还有一次,妈妈叫明明进厨房,可他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妈妈拉起他的手说:“走吧,孩子!”明明说:“别拉我!我自己去!”从妈妈手中挣脱之后又说一遍:“我自己去!”说罢,回到他原来站的地方,然后才一个人向厨房走去。
4岁的昊昊和外公外婆一起逛商场,昊昊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摆弄摆弄。外公外婆一边说“不准乱摸”,一边带着昊昊继续逛商场。之后在餐馆吃水饺时,昊昊吃一口就站起来跳一跳,吃了几口后,无论外婆怎样哄,他就是不肯再吃,还一边跳一边大叫。外公让他安静,他也不予理会,最后被外公打了一巴掌,然后他躲在外婆的怀里大声地哭了起来。
妈妈正在家里和朋友聊天,5岁的琪琪突然对妈妈说:“我要吃冰淇淋。”妈妈拒绝后,琪琪就立刻尖叫起来:“我要冰淇淋,我就要冰淇淋……”面对琪琪突然爆发的情绪,妈妈束手无策,甚至在答应了琪琪的要求之后,琪琪仍是大哭大叫,无法控制。
这些孩子为啥不听话
一是没有听懂成人的话。有些时候,孩子不听话可能是没有听懂,或者他理解的事情和大人的要求不一致。比如2岁半的恬恬,一边答应妈妈一边开心地继续往窗户外面扔纸头。恬恬的笑容说明她很享受撕纸头和欣赏纸头往下飘落的过程,同时她也没有意识到把纸头往外扔是不对的。妈妈要求恬恬不可以把纸头往外扔,在恬恬那里可能只听进去了后面一半:“把纸头往外扔!”
其实,孩子说出的话未必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比如,贝贝第一天上幼儿园,放学后妈妈见到孩子,着急地问:“亲爱的,今天在幼儿园好玩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可以和妈妈一起分享啊?”那么多的问题一股脑地抛向了3岁的孩子。贝贝不紧不慢地说:“妈妈,我绝望了!”被吓了一跳的妈妈赶紧蹲下来问孩子:“啊?怎么了?为什么绝望了?”贝贝不紧不慢地说:“妈妈你真笨,这都不知道,就是觉得忘记了呗!”
许多时候,孩子说的未必就是大人所理解的;同样,孩子所理解的也未必是大人想让他理解的。不仅如此,孩子天性好玩,可能一个小时之前告诉他的事情现在已经全忘了。
二是生理发展的需求。杜威认为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往往意味着孩子在某个方面的能力需要发展或正在发展。例如,3岁的乐乐喜欢走高低不平的路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其他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出现在能够较为平稳地行走之后,这时候孩子在走高低不平的路的过程中,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便会得到发展。孩子之所以不顾父母的劝阻,专挑坑坑洼洼的路走,可能是孩子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在环境中通过尝试以获得更高的发展。
三是心理发展的需求。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显示,幼儿期涉及心理发展的两个关键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冲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两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会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是孩子开始有自主感并逐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孩子适应社会规范、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随着孩子能力的逐渐发展,孩子便表现出主动探究的行为,开始不断占有周围的资源。孩子对地上落叶和丢进垃圾桶里一张糖纸的坚持,实际上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结果,是孩子去占有资源获得发展的需要,也是证明自身力量的需要。
四是情绪表达的需求。孩子有时会无缘无故或因为一点小事突然不听话、大发脾气。孩子大发脾气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各种情绪,小到暂时的沮丧或尴尬,大到深深的痛苦和担忧等。不幸的是,许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由表达情绪的机会。而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努力占有周围的资源,获得发展,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因为不具备完全的能力而承受各种困扰。这时,情绪就像一把保护伞,让孩子通过情绪的宣泄和表达重新获得正面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情绪表达和宣泄却经常会碰触到成人制定的规则的压制。
上一篇:中国教育到底缺少了些 什么
下一篇:如何教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