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夏令营精彩线路任您选!品质、安全、有保障

您现在的位置: 开心夏令营 >> 夏令营资讯 >> 正文

400-6900-650 13691570089 值班

海归企业道路坎坷难发展(上)

来源:开心夏令营发布时间:2010-5-4 10:05:16

海归企业道路坎坷难发展

中国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夏兵在此间举行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尽管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令当下海归创业者觉得春意融融,然而中国传统的商业环境却令众多海归企业在国内的存活率仅有三分之一,多数遭遇市场“不兼容”尴尬。 夏兵指出,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传统的商业环境令拥有先进技术的海归企业“无所适从”,因不了解国内营销,许多海归企业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下。而本土企业跟风效仿,也令资本弱小的海归企业生存堪忧。

他认为,国内市场与海归企业的“兼容”问题是两相促进之势,一方面,海归企业需“入乡随俗”主动适应国内市场缓解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大量海归企业带来的国际先进理念也为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内市场辅以观念上的更新。

一个良好的信号是,中国各级政府在大规模引进海归人才的同时,正在致力改善海归企业的融资、发展环境。以无锡为例,当地政府对待海归创业企业除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及融资担保外,还建立无锡超级计算中心及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享、集成电路公共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与进出口公司建立“海归创业国际营销联盟等系列保姆式导师式服务,带来当地海归企业超过六成的存活率。

夏兵同时强调,以高新产业为主的海归企业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优势。调查显示,美国的高新企业存活率为百分之二十,而在缺乏技术对手的中国,海归企业需做的仅是如何在既有商业环境下寻求另一个“中国式创新”。

近日,哈佛大学瓦德瓦教授也发出类似的感叹。他在其主持的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在我的研究中,我注意到,中国的研发和创新部门非常依赖回国留学人员,但他们似乎没有准备好去接受风险和挑战传统。在美国的中国人贡献了16.8%的美国专利,而这些中国人的数量不及美国人口的1%。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回国人员比本土人才更有创造力?这些可能便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不善于填表格”

回来三年了,还没有太突出的科研成绩可言,这让留学德国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曲斌颇感踌躇。“总感觉生活不是很有劲,有些东西想做却做不起来。”

三年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在德国留学并工作了八年的曲斌回到祖国,在上海一所大学安营扎寨。“学校给的待遇也不错,从科研经费到办公场地都有所保障,买房也有优惠,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也许是和国外的经历相比,曲斌还是感到了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曲斌说,在德国时,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有教研室的专门的行政秘书去做,作为研究者,主要精力都放在课题上。但回到国内后,他发现要面对大量的表格,申请课题、教学检查、课题结题等,总感觉没完没了。“我不善于填表格,填表要用的套话、空话也不会,真是很头疼。”

更让曲斌困惑的是,他想聘一个专职的行政秘书也不行。后来他才打听明白,在国内,一般的教授是没有这个特权的,除非是一些引进的“大牌 ”教授、达到院士级别或类似高层次的人才,要不就是实验室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配备行政秘书。“因为牵涉到编制等问题,后来也就不再想这件事了。”

然而,除了这样的事务性工作让曲斌闹心,在科研经费上也让他感到颇多束缚。目前曲斌的科研经费并不是很高,基本上处于一种够用的状态,但是,“要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预期目标比较困难,因为有些实验条件和大型的实验设备达不到要求,想买又没有足够的经费”。而曲斌现在手头上的经费虽然不是很多,但花起来也不容易,“有很多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除了这些,曲斌感慨:“在国外,生活环境不错,生活有规矩可循。回到国内后感觉风格易变,要适应这种环境很难。但要有所作为,似乎又不得不适应这种环境。”



留学微博、微信

夏令营首页|关于我们|推广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京icp备090673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5028号

copyright @ 2014 www.xialingying.cc all rights reserved. 开心夏令营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900-650 400-6900-650 项目合作:1369157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