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发布: 2012-5-21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得知董其昌对学习传统的宣扬尤为卖力,可以说这种态度一直贯穿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也可能是这个缘故,于是有很多人认为董其昌是一个复古宣传者,代表的是文化旧势力。实际上,董其昌所思考的问题和所做的事业,恰好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这一点在他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中很能说明问题。正如其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的“盖书家妙在能和,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大家都知道自唐开始,王羲之作为书圣一直是习书者学习的楷模。学的像容易,只要花时间功夫很轻松达到,但是经过长时间达到之后,要不留一点印记从中出来,就是不简单的事了。董其昌意识到学二王是正确的是必须的,但不要像赵孟頫一样学的没有特色。应超越二王。而学习楷模的最高明之处,就是能合又能离,在合离中出入自如,董其昌的“离合”思想,实际得益于禅宗精神---“于相而离相”这是慧能禅宗体悟的重要法门。于一切境上不执着,这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宗旨。但是一般的宗派就空谈空,希望在否定中得到真实。这是很抽象,很走极端的。事实上,很清楚,就是接触食物,而不被事物所傅,才是真正的无相。总之,要想写出天艺合一境界的书法。离开了传统是断然不行的,而拘泥于传统也是万万不可得,因此,习书者首先要接触传统,但也要善于离开,如此才会符合禅宗“念而不念”的成佛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在“离合”上,即是指必须先要尽法,尽法也就是“合”,只有“合”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在这里不在展开),才有资格“离”。
历史上但凡大家都能做到“合”而之后“离”,只有离的彻底,才会有自家面目出现,又因,合易离难,故而,大多数书者是“守法不变”的。黄庭坚对杨凝式《韭花贴》所作评论:“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说出了其帖中所表现出入自如,“离合”得当。
大家都知道自唐开始,王羲之作为书圣一直是习书者学习的楷模。学的像容易,只要花时间功夫很轻松达到,但是经过长时间达到之后,要不留一点印记从中出来,就是不简单的事了。董其昌意识到学二王是正确的是必须的,但不要像赵孟頫一样学的没有特色。应超越二王。而学习楷模的最高明之处,就是能合又能离,在合离中出入自如,董其昌的“离合”思想,实际得益于禅宗精神---“于相而离相”这是慧能禅宗体悟的重要法门。于一切境上不执着,这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宗旨。但是一般的宗派就空谈空,希望在否定中得到真实。这是很抽象,很走极端的。事实上,很清楚,就是接触食物,而不被事物所傅,才是真正的无相。总之,要想写出天艺合一境界的书法。离开了传统是断然不行的,而拘泥于传统也是万万不可得,因此,习书者首先要接触传统,但也要善于离开,如此才会符合禅宗“念而不念”的成佛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在“离合”上,即是指必须先要尽法,尽法也就是“合”,只有“合”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在这里不在展开),才有资格“离”。
历史上但凡大家都能做到“合”而之后“离”,只有离的彻底,才会有自家面目出现,又因,合易离难,故而,大多数书者是“守法不变”的。黄庭坚对杨凝式《韭花贴》所作评论:“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说出了其帖中所表现出入自如,“离合”得当。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 www.xialingying.cc/kongzi/
【纠错】
阅读上一篇:深学古法
阅读下一篇:虚实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