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孔子礼仪文化学校 >> 儒家文化 >

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解析“和”字的起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发布: 2014-12-12

  在中国古代汉语和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应保曰龢。《东都赋》:‘龢玲珑。’经传多以和为之。”按朱说,“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共用。因此,“和”即“龢”也。又《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谐也,合也。”

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
  可见,“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从上述对“和”字字源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这一点亦可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和儒家的“乐教”中看出端倪。

【纠错】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没有了

    夏令营精彩线路推荐
  • 孔子礼仪文化
孔子夏令营热报线路
学校动态更多>>

国学教育中的《三字经》

《三字经》是国学知识中的重点,它的学习很简单,是孩子在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必选。下面大家就一起了解一[详细]

“德行好少年”国学夏令营的

 如果您对孩子有以下情况孩子依赖性太强,缺乏自理能力,    孩子不听话,没有基本礼节,    孩子迷恋上网、[详细]

女性在仪态仪表方面需注意的

    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介绍,作为一名女性,仪态仪表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女性在仪态仪表方面[详细]

相关资讯更多>>

儿童读经教材的好选择《弟子

    随着国学热的开始,儿童读经已经被大家渐渐熟识,所以,给孩子们选择合适的读经教材,开始今天的儿童[详细]

国学经典诵读:咏物诗

孩子们的国学学习内容中,其中,古诗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那么,孩子们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时候,该选择什么[详细]

国学名言名句之解释

在幼儿的国学教育中,他们对于名言名句会接触到很多,但是这些句子对于理解,他们有的只是大体的了解,有的[详细]

夏令营|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孔子礼仪文化国学夏令营|山东孔子礼仪文化夏令营|孔子礼仪少儿国学夏令营|国学夏令营|山东夏令营

现场报名地址: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0号双天大厦516室(红民村站或人大双安商场东侧300米,地铁4号线人民大学站c出口)

客服热线:400-6900-650 400-6900-650 值班:15801555540 项目合作:13691570089

copyright @ 2014 xialingying.cc all rights reserved

开心夏令营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