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谈的这些事很久以前、是现代教育有史以来就存在,却被我们做家长的一再忽略而错怪了孩子的很棘手的问题。
很多家长可能都听说或遇到过孩子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拼音拼不好,字音易读错、读混淆;记不住字,学过的字很快就忘记;作业中错字连篇,经常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时还想当然地自己造字;课文读不成句,结结巴巴、丢字落字、增字减字、错字错行,甚至读后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些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必须用手指着,不然就会出现串行的状况;阅读过程中思维跳跃快,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疲劳...”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这些状况是由于孩子看书不认真、马虎、偷懒、心浮气躁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常常用训斥、讥讽、责罚的方式对待出现这些状况的孩子。
其实,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这种行为并非态度和智力问题,而是阅读能力发展不足所致。这种阅读能力的不足严重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阅读障碍”,即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阅读成绩上落后的现象。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阅读障碍”是因为孩子的视觉和眼运动过程与正常人不同的原因。这些孩子的视觉信息加工过程比正常的孩子要缓慢一些,在跟踪拼音、字符等小目标和视觉广度方面的成绩也较差。他们在扫描文字的时候,会比正常人表现出更多的不协调的眼球运动,如复位次数多,振幅大、注视时间长等。他们的视线难以像正常人一样沿着文字一行一行从左到右移动,而是经常跨行漏行或者重复某行。这种视觉的加工方式上的缺陷并不会造成生活视觉方面的困难,但是却影响阅读过程中的视觉信息获得和信息在大脑中的深加工。
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遭受过某种“伤害”,便不自觉地对阅读产生一种莫名的害怕与焦虑。他们不敢尝试发言或者朗读,得不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有些孩子甚至对阅读有一种厌烦、回避和反感的心理。再加上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引导,所以,他们的“阅读障碍”便愈发严重。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正确、科学地面对孩子的“阅读障碍”问题,并对这些孩子给予及时、适当的理解和帮助。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讽刺、挖苦、训斥、责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