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教育孩子的"四个注重"和中国传统式教育的矛盾
近期看了些关于外国人育儿的文章,我希望能结合我国的国情,谈些我的看法和建议:
美国人教育孩子“四注重”和我的看法
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就是父母亲也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象伙伴似的直呼长辈名字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非礼。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互看着说话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一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中国的讲究尊重长辈,却忽视了孩子的平等意识培养,中国5000年的优秀文化当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我们却没有象日本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精粹般把自己的国家文化继承好,(我去过日本,我觉得日本人把我国礼仪文化学习发展得让我们中国人敬佩,他们礼让、遇人鞠躬问好、尊重他人......)又没有把握好别人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只是一味儿要求自己孩子学会尊敬长辈,所以,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就强调孩子学叫"爸爸""妈妈"等,孩子做错事情,中国的父母大多数会很懂得如何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却在孩子面前很少会承认自己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没完成的对孩子的承诺。我想,中国人优秀的礼仪文化,需要我们继承,近期,一些城市兴起了国学热,大家都来学孔孟之道,谈孔孟之道,我想,这是有需要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外国开放式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参与家庭的讨论,和父母一起完成家里的事务等。
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孩子在动,老师不动的开放式教室)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子或乱划,在我们国家大人定会坚决反对。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到美国的饭店吃饭,带着孩子的顾客进门,服务员会马上送上一张高高的椅子,前面有一方桌板,两旁有挡板与背相连,吃饭时家长把食品挟到方板上,由小儿自己动手抓来吃。在家庭中也有这样的桌子,孩子7-8个月就坐着自己抓着吃。
我觉得中国的父母有点过分的照顾孩子,怕自己孩子由于太多的不小心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爱为孩子包办大多数的事情,为孩子穿衣服,喂孩子食饭,对孩子提出很多的“不”,不能自己玩火,不能自己爬楼梯,不能玩剪刀......其实就是我们家长太多的“为了”和“不”阻碍孩子的创作能力和独立的能力,我觉得,只要家长在身边,有家长正确的指导,让孩子学学点火,学学剪裁,学学自己收拾衣服和玩具,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发面加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的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
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人,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中国的家长由于自己童年过的比较的贫穷,于是,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给孩子买单旅游,会为孩子到麦当劳开生日party,却忽视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事情自己争取。我有一个美国亲戚,他的女儿在完成学位前,去了很多的国家旅游,她是靠自己到家里附近的洗车场帮人洗车争钱旅行的。我觉得这种让孩子自己的愿望自己创造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的儿子还很少,但我由婴儿时候就让他自己独立睡觉,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还经常在他面前收拾家务,还一边教育他学习妈妈的工作,我知道,那时候他还没听懂我的教育,但我的身体力行,对孩子将来教育一定有效,我的希望是让他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的小学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初见成效,开始通过一些活动,互动游戏引导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我觉得改革需要时间,不能一下子就把别人的全搬过来学习,而且,中国孩子学习知识能力确实比外国的略强,适当的加强培训,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注重创造性的培育,不能“填鸭式”的灌输。
上一篇:自由的“心表”最精密
下一篇:中学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