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早熟,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社会原因很多。孩子应该如何成长,家长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才是好的,
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认为,不要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父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奖励的做法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的奖励,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坏毛病。孩子哭闹或是发脾气,往往都会让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一些父母会妥协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会认为哭闹就能解决一切,养成任性的不良习惯。
对于孩子正确的行为,是不是就可以随意去奖励、鼓励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的往往是物质奖励,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容易被物质迷了眼,不再重视好的行为,为了得奖而走上歧途。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微笑、拥抱、表扬等社会性奖励,比物质奖励更加有效。因此,父母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社会性奖励,对孩子才更有作用。
心理学上曾有过一个着名的“雷珀实验”,恰恰可以验证这个道理。心理学家雷珀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并分成两组,他对A组的孩子说,“如果画得好,我就发奖品给你们”;对B组孩子则说,“我想看看你们画的画”。于是两组孩子都开心地作画,A组孩子如愿得到了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他的点评。如此三个星期之后,雷珀发现,A组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了,大多数孩子表示不愿意再画画;而B组的孩子则和原先一样喜欢绘画。这个实验在不同的兴趣组和国家都分别进行,其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时认为口头奖励太过于微不足道,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只有用物质才能体现出事情的重要性。可事实并非如此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哪里做得很棒,比单纯地扔一块糖果给他要有效得多。
有专家在小学及中学作过关于你对父母了解多少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失望之余,也深深触动了父母们的心。当你的父母在无私地倾注期望与爱时,在慷慨地付出金钱与时间时,他们怎么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孩子们竟然记不住自己的生日。竟然不知道自己最爱吃什么,竟然说不出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甚至没有孩子将我们的父母列入被崇敬的行列,也写不出父母的美德,在那些令人伤心的调查结果面前,我的妈妈最热衷收拾屋子。我的妈妈爱唠叨,我的爸爸爱吃杂烩,我不清楚爸爸在单位里的具体工作。我们不仅要问,自古以来以孝为重的中国大学传统是否要在这里失落,这样的一代人是否会理解他们的父辈,能否从父辈这里继承什么?
我们的父母应该从这里警醒了,所有的付出并不意味着收获,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应该对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有所回报。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改变了世界,使我们远离了蒙味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当他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是极易夭折的;当他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他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他们应该对那些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用爱扶持他们的人,用智慧启迪他们的人,用美德陶冶他们的人,用真情沐浴他们的人,心存感激。因为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