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
梦想北大夏令营研究发现,主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也可称为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和附属的需要。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课堂里,有哪些需要和内驱力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呢?梦想北大夏令营研究发现,主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也可称为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和附属的需要。
1.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一般说来,好奇常常会导致探究、操作、应付和追求环境刺激等行为,所以好奇会产生求知欲望。在对儿童的日常观察中,教师可以发现,儿童很早就开始探究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被新异的影像和声音所刺激,不断地摆弄和探究手中的玩具或别的小东西。他们对环境中的新奇事物特别敏感,总是不断地向成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些大多出自儿童的好奇心。
梦想北大夏令营指出这种好奇的倾向,最初并不具有真实的动机性质,因为它缺乏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只有当儿童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强化了这一好奇心后,才能使这一好奇和好胜的倾向逐渐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形成认知的动机。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某一学习材料的认知内驱力,往往起始于他对该材料的好奇,并由好奇引起探究,在探究中尝到甜头,慢慢地形成相应的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期开始,日益显得重要。它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的手段,又是他们在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生涯中作出贡献以谋求地位的一种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