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发布: 2014-3-23
当学生确定学习目的时,常常会把自己的个人目的与所属的社会目的进行权衡和比较,从而对学习目的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梦想北大夏令营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借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者的赞许。1.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既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个人意义。当学生确定学习目的时,常常会把自己的个人目的与所属的社会目的进行权衡和比较,从而对学习目的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有人曾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进行调查,以了解小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倾向。他们选择800多名小学二、四、五年级学生,向学生提出:“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等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窥视小学生对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认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小学生在对“你长大想做什么工作”这一目标进行认识时,表现出:有志于将来成为医生的人数居首位,其次是工程师与科学家,第三、第四位分别是教师与解放军,愿当售货员、个体户的人数甚少,而愿意当农民的竟一个都没有。
梦想北大夏令营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对选择学习目标的理由,即学生对“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的回答是:首先认为该项工作有知识、有学问,其次是认为该项工作能为大家谋幸福,第三是由于个人兴趣而选择某项工作,第四是认为该项工作可以替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至于将工资高或工作省力、轻松作为选择目标的标准,则居末位。
梦想北大夏令营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具体,而且易变。尽管这些学习动机都可能推动学生去学习,但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次因素和远、近因素,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易变性,注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力求更深地认识世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