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生夏令营教育专家表示如果想让孩子拥有感恩的生命状态,那就需要让这个生命从0岁起,在向着这个方向成长,其实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所以,如果家长割伤了手,你的孩子看似漠不关心,这并不代表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让他学会“关爱”,因此孩子也就不具备关爱父母的状态。
可以这么说,人的20岁前的生命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这个第一个阶段是0到6岁,当儿童将双臂打开,他会毫无保留地向妈妈索要爱。在这个阶段不能奢求孩子去爱你,除非你会给他的爱质量很高,他就会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馈别人。比如在幼儿园,如果孩子一哭老师便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会好的,会好的,老师爱你。”这时孩子浸泡在老师爱的模式中,于是他也学会了爱别人,这就是所说的模仿之爱。如果孩子不懂得用爱的模式去对待别人,那一定是孩子没从成人那儿学习到。
第二个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爱,需要成长,必须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用于自我的成长中。如果孩子能按照正常的轨迹成长,7岁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往外发展的年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发现跟别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我需要爱”,而是爱的流动——我爱你,你爱我,我能与你有情感的流动,这需要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里,孩子会特别在意和父母的关系,大量地需要父母的关心。以这样的模式度过六年后,孩子开始把注意力从父母那里转移开,从自我和与父母的关系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父母,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开始实施爱。
第三个阶段从13岁到20岁,爱的实施像桥梁一样,让孩子走向社会。这个阶段孩子会爱很多人,上电梯主动开门,父母难过时会抚慰父母,体现出爱的高尚品质。小时候没有受到压抑,得到爱的孩子,在青春期不会破坏性地逆反,而是懂得体贴关怀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