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学会独立的过程,孩子需要在长达20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利用自己的技能,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和未来自己的家庭,北京小学生暑期夏令营老师表示任何能帮助孩子获得独立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会不依靠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训练,父母在这方面不能不重视。
孩子出生后,除了天生会吸吮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父母此时是充满喜悦之情,心甘情愿地去帮助孩子做一切的事情,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们的视野大幅度扩展,并随着年龄增加,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所以,当孩子在某方面具备一定能力后,父母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意识,学会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早晚要独立生活。
对许多家长而言,太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了,既嫌弃孩子做的不好,也生怕孩子因此耽误时间,故经常会包办孩子的许多事情,可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反而强化了手、眼、脑的配合,对未来真正的间接经验学习大有帮助,至于做不好,我井中月想,谁都是经过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并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然有一天明白过味来,认识到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发生了!比如某位妈妈“厌倦”了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知道孩子没有写也故意不提醒,明摆着第二天让老师批评和教训孩子,以期望孩子自己学会主动做好作业,可这个办法真的有效?
这种让孩子受到“罪有应得”惩罚的教育模式,如果家长只知道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其效果是否有效,基本可以和中500万的彩票大奖一样,其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不仅没有什么改变,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当然不排除有中大奖的“奇效”,但那些都是父母做了无数的铺垫和事后沟通的,以及恰好符合孩子的气质类型。
对于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孩子已经掌握技能的,二是孩子本应该做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父母包办,导致孩子做的不好或不会做,但不管是那种,父母在“恍然大悟”之下,突然使用撒手狠招,都是非常不恰当的!对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学自行车,本来你是扶着,可突然撒手,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
北京小学生暑期夏令营老师提示:父母想转变以往过度包办的情形,是非常好的认识,也是应该去做的,只是在做之前,父母一定要先判断孩子是否具备对应的能力,如果孩子还不具备“大撒把”条件,那就需要家长先手把手地教会孩子,并尽可能把一个较大的任务拆分为数个小任务,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使孩子迅速、高效完成受训过程。
在孩子完成某个任务后,父母就要进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赞许他们的勇敢尝试,特别注意的是,父母放手也不是等孩子掌握全部技能才开始,而是要随着孩子的能力提高,逐步适当的放权,比如,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但不会系扣子,那就先鼓励孩子自己穿,家长最后系扣子,而不要等全部会了再放手。
那对孩子已经具备的能力,比如,某天孩子请你帮忙穿,你认为他们已经会穿衣服了,就要求孩子自己穿,家长这样做是否正确呢?其实,这样做的教育理念对,但操作方式很不好,要求孩子去自主做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做没有问题,但以往经常包办,而某天家长突然不打招呼就不帮助了,这就变成成人的思维了,孩子很难明白为什么。
让我们换个场景来看看:假设你某天上班迟到了,以往公司也没有出台惩罚规定,可是,当你一进入公司大门,就被上司宣布因为你迟到被扣工资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井中月想,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的!虽然上班迟到是不对和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事先没有约定和广而告之,谁心里也不舒服,对“惩罚”持有抱怨和抵触。
所以,那怕孩子已经具备某项自理能力,如果事先没有约定且以前一直在帮,孩子来请求帮助,父母就一定要帮,这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方式,任何不打招呼的方式,很难让孩子接受,甚至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全,以为父母出现了问题,当然,帮助孩子之后,就可和孩子打招呼,说从下次开始此事就不再帮忙了,因为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事先和孩子说明他们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很可能孩子当时会答应,但下次会耍赖并寻求帮助,此时,家长的处理方式和给孩子立界线基本一样,一定是“温和而坚持”,如果孩子因此出现发脾气、哭闹等挑战家长底线的方式,父母不能放弃自己的防线,否则孩子下一次依然会如此的,当然,特殊情况例外,例如生病、正在忙一些重要事情时。
父母要知道,孩子习惯改变绝不是一天的可以完成的,如果以往已经过度帮助孩子,那也就别指望孩子很快会主动去做,毕竟人是一种趋利的动物,习惯了养尊处优和爱支使家长,突然孩子的“权利”被剥夺,一定是会有反抗的,所以,父母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去改变和驱动,而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孩子的行为动力,并给与他们充分的成功体验。
北京小学生暑期夏令营老师提示:想让孩子听话,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增加动力方面不能是采用零花钱、物质奖励、许诺、约定惩罚等方式,这些方法虽然有短期的效果,但终究会因为刺激度不足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比较好的鼓励方式,应该是社会性的拥抱、微笑、夸奖,以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并从中获得愉悦。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冬夏令营动态
阅读上一篇:北京小学生夏令营盘点孩子12个坏习惯
常见问题
最受欢迎的线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