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健忘症”,或称之为“遗忘症”。它是人们的意识与现实的联系由于来自某些内心刺激的干扰,而接触不良或暂时中断所形成的。老年健忘症患者“丧失”记忆力,常常表现为愈是他们希望回忆的事情,愈是回忆不起来。在这些老年人当中有的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恢复记忆,而有的则要持续很久。
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记忆力减退。迟睡,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等等,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这是生理上的原因。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等等,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这是心理上的原因。
为了长久地保持良好的记忆力,为了不使记忆力急剧地减退,就应当很好地保护大脑
一是从记忆的性质来看,老年人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无意识记忆很少应用。有意识记忆指的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忆则是事先没有明确识记目的。老年人要充分发挥有意识记忆的作用,以补偿无意识记忆的不足。
二是从记忆的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具体的形象记忆则相对地减少。老年人要尽量运用抽象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三是从记忆的方法来看,老年人的机械记忆效果差,而意义记忆效果较好。
合理用脑。大脑使用愈少,衰老愈快。而开始紧张用脑的时间愈早,持续的时间愈长,脑细胞的衰老过程就愈缓慢。合理用脑,就是要利用好“生物钟”,英国学者经过测试发现,上午8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下午2点逻辑思考能力最强,晚8点记忆力最强,无论何时生物钟都在起作用的。因此,应该养成定时的习惯,定时起床、吃饭、工作、学习、睡眠,这种习惯可大大提高思维的效率,每个老年人都应摸索出自己思维活动的生物钟,充分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