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首页 城市
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海导航 > 课堂45分钟

高效课堂的四大支撑系统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06 | 点击量:
摘要: 高效课堂的四大支撑系统

     1、小组系统

    小组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
    陶行知先生呼吁解放学生,但是他没有解决解放后怎么办的问题。高效课堂高度关注小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团队作用,解决好学生解放、课堂开放后课堂学习的有序、有效问题。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实现陶老先生解放学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份能量,为团队内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只要课堂安安静静,教学就能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根本不需要小组。
    传统课堂,讲好讲不好是教师的责任,但学好学不好,完全是学生的责任,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小组存在与否,意义不大。
    传统课堂,同学间没有互教互学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完全是各个独立个体自己的事,小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
    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还是提供最有效的“同学”机会和资源,小组都是最佳平台;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对抗、质疑,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提供“贴身”服务。
    毫无疑问,由于战争的特殊要求,部队的组织体系是最高效的:军、师、团、营、连、排、班。战场上,班长、班副各关注五六个战士,即战斗小组。小组,是高效组织体系的最基本单位。
    小组建设的成功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
    为此,我把小组建设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搭建小组。“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小组规模以6人为最佳,若班额较大,8人亦可。第一次组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搭建小组的意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唤醒的过程。
    第二步,组魂建设,这里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组名、组徽、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组名至关重要,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她既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又要具有本组的特色。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建议组名要尽可能通俗、阳光、精准、锐利,让人过目难忘,极富有冲击力。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组规。组规制定的主体是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定一致。组规制定走民主路线,制定的过程也是统一的过程。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述要尽可能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组规,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制造环境,提供目标和事实。
    经历两个月左右,如果第一次由上而下组建的小组不够理想,建议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重新建设小组,让具备领袖气质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小组建设。
    第三步,最漫长,也最重要,这是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前面所作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导向,但是,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组名、内涵、组歌、誓词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要反反复复地出现,并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
    小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文化、团队文化,当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时,小组,这种形式本身,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文化的最终形成,就是文化主体的被“文”所“化”。
    2、流程系统
    教学时间分配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目标前置、问题前置、方法前置、学习前置、管理前置,学习流程重心的普遍前移,使先学后教思想得到普遍落实。
    传统的学习流程是讲、听、记、练(做)、考。这种流程最大的问题是不道德。为什么不道德?多年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口号,在各个学校喊得很响,可看看我们的流程,在这样的流程下,学生能成为主体吗?这种流程,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只能处在被动地位。这好比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头踩在地上,边踩边说,别看你在下面,你可是主人呀!这道德吗?
    所以,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用流程保证其主体地位。
    目前,全国各地实行高效课堂的学校,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但是都有自己课堂流程的重新设计。循环大课堂、三三六课堂、271课堂、五环大课堂,主体多元双向五环大课堂等,都遵循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流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探究的可能和机会,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在课后,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真正的理性力量,任何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将终身发展,日益强大。
    3、互动(沟通)系统
    互动(沟通)中,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重建师生的关系。
    互动(沟通),优化了课堂生态;促进了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
    传统课堂不重视师生关系建设,因为,教师的任务是讲清、讲明、讲透,学生的任务是记忆、理解、应用(解题),师生分工泾渭分明,几乎没有交集;师生关系状态如何,对这样的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大。
    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也是高效课堂的突破所在。
    高效课堂,第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第二是想方设法让师生在课上、课下深度、高效互动交流。在互动中,强化平等、紧密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中,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优化课堂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所以,互动,既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也是保证课堂生命狂欢、知识超市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
    4、反思系统
    反思,也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必然。
    一切变革和进步,都必然伴随着反思!反思,是自主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反思,也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必然。
    高效课堂中,处处都有反思的影子。
    每个问题探究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因为问题的设计不是无目的的,反思,让我们明确目标是否达成。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部分,都留有反思的空间,反思让学生回扣目标,检验学习的成效。
    每节课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本节课的导学案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教师反思,一是可以让导学案的编写贯通于整个高效课堂的流程中,在教中再次提高导学案的编写水平,以便在下次使用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二是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说:反思三年成名师。这种课堂,由于开放和生成,教师可以实现在教中学,通过反思,把这些智慧的光芒收集起来,照亮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学生反思,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成为学习型人才,终身受益;二是任何课堂,即使是高效课堂,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没有搞懂或者理解不透的问题,下课后要摘录到纠错本上,在摘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在搞不懂,先求教于同伴,最后再求教于教师。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冬夏令营动态

  • 开心冬夏令营微信公众号
    开心冬夏令营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开心夏令营小程序二维码
  • 开心夏令营顾问扫码咨询
    开心夏令营顾问扫码咨询

阅读上一篇:参观高效课堂有感

阅读下一篇:质疑“高效课堂”

热门主题

  • 小学生夏令营
  • 军事夏令营
  • 体育夏令营
  • 心智夏令营
  • 游学拓展夏令营
  • 英语夏令营
  • 青少年军事

    青少年军事

  • 巨人学校

    巨人学校

  • 世纪明德

    世纪明德

  • 北京酷学酷玩

    北京酷学酷玩

  • 上海121

    上海121

  • 青少年军事
  • 巨人学校
  • 世纪明德
  • 北京酷学酷玩
  • 上海121
扫码微信小程序
领取更多优惠券,
报名方便更快捷!

常见问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
报名更优惠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方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294号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0号双天大厦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