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令营201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60周年。在早春3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每年一次的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们热议如何用法治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的立法实践,是他们挂在嘴边的案例。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句比喻是形容中国改革进行到第36个年头时的攻坚之难。多年“摊大饼”式发展与“gdp至上”的后遗症,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到北京,摆在眼前的“硬骨头”是空气污染。
去年下半年开始,上至中央,下至省市、区县,全国行政机关层层部署,地方政府“一把手”人人签署“军令状”,向污染宣战。
行政命令有速效,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今年两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告诉人们:以京津冀为例,在可比口径和气象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无论是pm2.5峰值、还是平均值,每立方米均减少了100微克。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老百姓会感觉到效果的”。
如何坚持不懈,特别是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遵循客观规律,把对污染的攻坚战进行到底?威力更大、更长效的武器是法治。
北京夏令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首次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报告常委会年度工作时指出,国家立法权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常委会要充分发挥立法在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明确提出,今后一年,常委会的任务之一是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