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心夏令营发布时间:2012-6-25 15:04:00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历代帝一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的皇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
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门票
神道 淡季20元,旺季30元,8:00-17:30
昭陵 淡季20元,旺季30元,8:00-17:00
定陵 淡季40元,旺季60元,8:00-17:30
长陵 淡季30元,旺季45元,8:00-17:00
交通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长岭镇十三陵特区。
前门乘游1、游5路、北京站乘游2路、东大桥乘游3路、永定门乘游4路直达; 乘345支线、919路到昌平东关换乘314路直达; 德胜门乘345路昌平北站下,或乘345支线到昌平东关站下,换乘314路直达。
热报线路top10
相关热门文章
网站导航
2014品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