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心夏令营发布时间:2014-4-21 15:41:43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龙成凤的。把期望值放低一点,他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北京夏令营小编提示大家:儿童教育有三个重要时期,分别是:0~2岁行为规则形成期、5~10岁知识体系形成期、12~16岁人文思想形成期。在某个阶段教育的不够或者错过了阶段教育,将来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补课,甚至形成一生的遗憾。
第一、0~2岁行为规则形成期:
这一阶段是人生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行为教养、乃至社会思想的发展完全依赖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到6岁以前靠严厉的教育还可以补救,6岁之后人的行为规则体系完全形成,脾性已根深蒂固,几乎没有修改的可能性了。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任性不听话,难以管教,甚至有恶劣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在2岁以前没有很好的教育。
普遍认为孩子在2岁以前完全不懂事,没什么教育可言,只要喂饱看好就可以了,实际是大错特错!千万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屁事不懂,他比你聪明的多。人的聪明程度从出生到老死是一直下降的,而不是象专家说的到20岁达到高峰,那只是知识经验与灵敏度的综合评分。婴儿可以在几个月内掌握一门语言,大人无论如何没有这个能力。
对这些只知道喝奶拉尿的小屁孩怎么进行教育是个大问题。实际上不需要刻意地教育,更不要拔苗助长地去认字识字。这一时期的教育重点是行为规则,人出生后就有了社会属性,所有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行为原则。但是婴儿并没有这一概念,只是单纯的动物属性,所有的行为目标只有一个:为自己的生存生长服务。在他能力范围内、以及所依靠的范围内尽最大所能抢夺更多的资源,于是打人、抢玩具、撒泼耍赖等等自然产生了。这些看似恶劣的行为实际都是人的天性,这些天性在成人以后都是有用的,有助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生存,但是,自由发展的天性不符合社会规则,必须有个限度。父母需要做的、也就是这个阶段的教育方针就是掌握这个度,让孩子知道不是什么事情都是由着他来的,知道自己上面还有爹娘,自己不是爷,这就够了。
掌握这个度并不容易。也许有人说孩子小时候我什么都没管,不也是好好的吗?这应该归功于成长环境,家庭和睦、父慈子孝的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社会行为规则都有很好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教育。如果对教育思想有了了解,在孩子初期发生的一些特定事情上坚持一下原则,孩子的教育成长就变的非常顺利。这些事情分两个方面:一是激进型的,二是消极型的。激进型的例如孩子哭闹,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誓不罢休,不抱着摇晃不睡觉,这些经常是初为父母的最大烦恼,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狠下心让他一次哭个够,哪怕哭几个小时都不要理他,等哭累了不哭的时候及时抱起来,告诉他这样不对,不管他听懂听不懂都要说,实际上再小的婴儿都会懂,至少能理解你是什么意思。经历一次后他就知道他的哭并不是万能的武器,也需要妥协投降,这就是挫折教育,当然,父母首先要知道他是不舒服的哭还是耍赖的哭。消极型的事情也普遍存在,当孩子发现他的某项资源非常充足时,就会对此毫不关心,比如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玩玩具等等,因为他发现饭这个东西总有人给送到嘴边,无论饿还是不饿、无论自己在爬还是跑,甚至懒的嚼的时候还有人给嚼了喂,所以吃饭这事根本不需要理会是顺理成章的;他发现总有大把大把的玩具,扔一个还会来更多新的,那当然就使劲扔,玩具多的让人烦,玩的实在没意义。解决办法同样很简单,不吃饭就饿着,直到好好坐下吃饭为止,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会饿坏了,孩子对身体调控的本能远超乎你的想象;不好好玩就把玩具都收起来而不是买新的给他,就留一两个,过几天再换一个。
用一时的心疼可以换来一生的平安,包括你的平安和孩子的平安。
第二、5~10岁知识体系形成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谁都知道,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的鞭策下,各种教育机构办的如火如荼,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实际上这时候喊起跑线的口号已经晚了,真正的起跑线应该是孕期管理和0岁教育。当然,孕期管理不是给大肚子听莫扎特,那种傻事搞不得。
这一阶段的教育已经有幼儿园、小学、课外教育机构包办了,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选择,而选择是痛苦的源泉。
先说辅导班。课程类、体育类、智力类各种辅导班应有尽有,水平也参差不齐,到底上不上?上什么好?我的观点是如果财力、精力充足、孩子喜欢,可以多上。上这些辅导班有什么用处呢?没什么用处,最大的用处就是能有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基本学不到,过些天都忘了,或者5岁时用一年学的东西到15岁时一天就学会了。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兴趣班有两个作用:一是发现孩子兴趣点,以进行着重性培养和纠正性教育;二是开始人生教育规划或者职业教育规划。
能找到兴趣点的孩子并不多,大多数孩子对所有课程如音乐绘画轮滑什么的都感兴趣,同时也可有可无,这样的兴趣班如果不是你钱多的难受还是免了;如果发现有兴趣点例如孩子对围棋啊钢琴啊有特别的敏感度、而你也想让他以后以此为业,那就从娃娃抓起,坚持下来。但更多的是家长强制性的教育规划,规划是否合理先不说,就是让孩子一定要学某样东西如钢琴要到十级,认真地学好某种技能很好,不能以用处来评判好坏,坚持也是一种修行。
小学教育实在是乏善可陈,即便是中学大学,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也不过如此。能上重点当然最好,普通学校也出人才。人的智力水平有区别,父母能做的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上学的作用只有两个:拿文凭、认识同学。认识同学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清华北大的同学和野鸡大学的同学毕竟还是有点区别。
在知识体系形成期,儿童的脑瓜最灵光,学东西特别快,父母需要做的只有一点:维护和加强学习兴趣,不要打击学习积极性。有点难度,因为在学校老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打击学习积极性,把已经会写的字要求再写一百遍,训练呆瓜式机器人。教育纲领本来就是培养无思想、无技能、听命令的螺丝钉,如果你认真配合老师进行机器人教育,孩子必然本能地不答应,产生厌学心理,或者在高压下妥协就范,勉强给你学,每天那么辛苦地给爹娘学习,为爹娘付出了那么多,爹娘还不知足,实在是贪得无厌,没法沟通,真是要命。
怎样维护加强学习兴趣呢?具体做法千变万化,主题思想就是让孩子理解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断引导孩子开拓新的领域,能学以致用,发现学习的乐趣,所有这些大道理要演化在日常的态度和言行中。有人说了,上一辈父母都是老农民,不但啥都不懂,还经常威胁孩子退学回家种地,孩子们不都学的很好吗?恭喜!老先生在不自觉中运用了“欲取之先与之”的计谋,激发了你的学习兴趣。对鸟,就是拖后腿,想让他学好,就不要让他学,自己拿捏分寸去。
第三、12~16岁人文思想形成期:
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形成人文思想体系的。不知为什么学校只讲授知识点,从来不理会知识体系的线和面。到高中毕业语文学完了,就是能读书看报,知道主语谓语,会写简单作文,仅此而已。其他学科也是这样。
人文思想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阅读、成体系的阅读。以文学、哲学、经书的顺序阅读。各历史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必读的,以经典为主线,能铺多大面铺多大面。从先秦散文、唐传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近现代文学、国外文学;从国外各哲学体系到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再到各宗教经书。等读完佛学,基本就读尽天下书了,“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青少年时期要读大量的书不太可能,但是体系中经典的书是必须看的,八十年代提的当代青年必读的“四大名著”就很有代表性,不是红楼三国西游水浒哦,分别是:《红楼梦》、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王国维《美学概论》、恩格斯《反杜林论》,文学、历史、美学、哲学的基础全有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红楼梦作为文学巅峰不可不读,但小孩读起来经常是味同嚼蜡,这就涉及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书不能硬读,对于啃不动的书可以先看其衍生作品,结合一两本红学评论就很容易拿下整部红楼梦,读书面就是这样扩大的。
领导们和教育家们天天喊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可是越来越剥夺他们读书的条件和时间,多做一道题和多读一本书哪个更重要?要做出选择。
不做题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个教育目的问题,先不谈。在我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只见过考上大学不爱读书的,还没见过爱读书考不上大学的。
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的问题就是青春期叛逆。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轻的别扭几年就过去了,重的会把整个家庭彻底搞乱套,影响大半辈子。青春期叛逆是人的动物属性的自然反应,当一个动物羽翼丰满时,自然要挑战权威。要问出现了叛逆怎么办?只能说没有办法。人的生命新陈代谢,所有的父母都将是最终的失败者,孩子们都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不是附属品和玩物,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可能要求他永远听话。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解决青春期叛逆问题:就是从孩子刚出生,父母就要学会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别等到出现叛逆了再去尝试尊重理解,太晚了,所做的一切都会被认为是虚情假意,徒增反感。
很多教育观点认为父母要与孩子成为朋友,是解决亲子关系紧张的途径。这个观点很片面,要表达的思想不过是增加相互理解。实际上孩子和父母绝不会成为朋友,也不允许成为朋友,爹就是爹、儿就是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在某件事甚至所有事上可以儿子说了算,但是爹的伦理性权威是永远的,绝不能有一丝的怀疑和动摇,否则家将不家。
教育原则:
前面说了教育方针,再说教育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三要三不要,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的大道理。分别是:要尊重、要理解、要耐心;不要打击积极性、不要欺骗、不要期望过高。
1 要尊重
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对父母的教育,只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父母才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所谓良好教育并不是有高学历,而是懂事,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并不怎么懂事,而有些农村文盲却有很好的文化底蕴。文化和知识是两回事。
孩子出生后就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成员间平等、尊重、民主的气氛必不可少,要养成习惯。所谓民主并不是举手表决,而只是一个尊重的态度,遇事协商,意见相同就说你的意见很好,就按你说的办,意见不同就告诉他为什么不被采纳。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被重视的感觉,而不是一只宠物狗,高兴了可劲亲,不高兴了一脚踢出去。
2 要理解
两辈间的理解实在是太难了,最多的是家长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不懂父母的苦心,而孩子们常说的是父母不可理喻。常说的换位思考以增进理解完全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可能换得了位。理解的关键在于沟通,如果不懂孩子在玩什么想什么,沟通都找不到途径,说不到他心里去,自然无法理解。所以理解首先是父母的事,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有充分理解,孩子才可能对你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关注而不干涉,对孩子所有言行都密切关注,没有原则性问题尽量不要管,发现有问题苗头及时轻轻点拨,要做到无为而治先需要无为的资格。抱怨孩子不懂事的人要首先自我检讨。
3 要耐心
这谁都知道的事,也是一上火就忘掉的事。日常生活中的耐心不必细说了,只说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耐心,大多数父母在这一问题上是很难耐下心的。
在同等教育体制下,孩子学习成绩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天生的智力水平和当时的努力程度。必须承认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老天爷定的事没法改了;努力程度可以有变化,不管是自觉努力还是被强迫努力。成绩不好了,一般是努力的不够,就要帮他找到懈怠的原因,给予足够的宽容、鼓励、时间,单纯的家教补课不解决根本问题,威胁、打骂、金钱奖励等手段更不足取,可能当时会有点效果,但后患无穷。如果是智力原因,那就认命吧,不过没人会承认自己孩子笨。
4 不要打击积极性
谁会去打击孩子积极性啊!但是父母相当多的行为不自觉中直接打击了孩子积极性。孩子的兴趣点多而且乱,大人的常识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世界,任何事他都想去探索,父母要知道他的本意(理解)并进行引导,而不是说这不行、那不准。比如,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一直不停地把门摇来摇去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通常做法就是大喝一声别再晃门了然后抱走,结果一般是大哭一通,因为你不让他做这个新奇的物理实验。再比如小孩子总想去摸摸火或者热水瓶,一般都是严加防范,其实在保护状态下让他摸一次,轻轻烫他一下,这实验做完了以后再不会感兴趣了。过分保护会产生两个极端结果: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故意乱尝试。孩子长大后学习生活中的事会更多,了解他的想法并积极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不涉及原则问题情况下,“不”字别轻易说。
5 不要欺骗
欺骗现象在亲子之间实在太普遍了,因为都是小的和善意的欺骗,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当欺骗成为习惯,将成为亲子关系紧张的发源地,是教育的大障碍。
“不欺骗”和“说到做到”是一致的,只有“君无戏言”成为常态,父母才会被孩子信任和尊重。
小孩子哭的时候,一句“大老虎来了”他会立即停下左右看看,发现没有大老虎则继续哭,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小孩不吃饭,你要是说“再不吃喂小狗了”,就必须端去喂小狗,否则你的形象和权威在孩子看来一文不值,什么都不听你的。幼儿阶段让父母焦头烂额的孩子往往都是谎言太多浇灌出来的。父母不经意间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作为你的呈堂罪供。
为了孩子听话或者学习,父母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跟孩子斗智斗勇,其结果必将是以父母惨败告终,胜利的越多将会败的越惨,这种例子不枚胜举。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容不得半点谎言与欺骗,跟孩子玩心眼,吃亏的是自己。
6不要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龙成凤的。把期望值放低一点,他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最后,批判一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话一定是为人父母者说的,父母都为了子女好,子女要懂得孝道。但从教育角度讲,只能是“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孩子出了问题,十有八九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取得成绩,不一定是父母的功劳。
热报线路top10
相关热门文章
网站导航
2014品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