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原因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孩子又多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老人生怕孩子受委屈,对孩子一味迁就、溺爱,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不惜牺牲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让别人来爱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也应当去爱别人,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后,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成为孤独的孩子。
相信没有任何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因此,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会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的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帮助他们改正过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因为“爱”他人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行,更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原则。
孩子为什么不会关心他人呢?根本原因还在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上。我们在咨询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必须满足,孩子学会了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这么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人在吃鸡的时候,奶奶嫌鸡皮不干净,把皮撕掉后给小孙子吃,没想小孙子不买账,大哭不闹“把皮粘上,把皮粘人”,全家人左哄右劝都无效,无奈之下只好把已经撕下的皮费劲地粘上。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例子太离谱了,然而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而类似的事件可能每天都在不少家庭中上演。家长的教养方式如此,难怪孩子凡事不会考虑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了。
而要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纵容孩子,放手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分内的事,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孩子就会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从而对他人产生漠不关心的态度,遇事只考虑自己的欢乐和享受。
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体会到大人的辛苦,学会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从关心父母、亲人开始,学会关心别人。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与体验本民族的席位色彩同时进行的。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情感的学校。
可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是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义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孩子与外界交往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关心周围的人,为同伴、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别人遭受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尽可能给予别人帮助和关心。同时,家长要当好表率,做一个不自私.富有爱心、同情心的人,孩子在父母的带动下,会从关心他人中体会到快乐,成长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现在的父母们热衷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技艺训练、学习强化等,把注意力仅仅集中于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这样便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努力、听父母话的乖孩子”。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便会产生扭曲。他对朋友不仅不会充满友情,甚至还会把朋友视为竞争对手。于是,在处理与朋友或其他人的关系上,也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抚养者轻视对孩子进行体谅他人和意欲这两个最重要的人格要素的培养,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使其获取知识和适应能力上,最终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由于这样的孩子没有亲密的朋友,在青春期里即使遇上了烦恼也没有可以诉说和商量的人,稍遇困难便遭挫折。并且,不与朋友玩耍、只知埋头学习、交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的孩子,到了中学或者大学以后便失去了学习热情,这种可悲的例子现在有增无减。
上一篇:培养孩子乐于与人分享(Ⅱ)
下一篇:帮助孩子改正自私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