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让咨询顾问主动联系你吧!
相信在很多的人的国学知识学习中,会接触到“谥号”与“庙号”这两个词语,这是在人的称谓上延伸出来的内容,它们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呢?随国学夏令营一起学习“谥号”与“庙号”的国学小常识吧。
谥号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大臣、士大夫等重要人物死以后,后人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功过给予的称号,含有褒善贬恶的意思,其实只是添了一个别名而已。帝王的谥号是由大臣们议定的。文、武、景、烈、昭、穆等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如周武王、汉武帝等;灵、厉、炀等是表示批评的谥号,如周厉王、隋炀帝;怀、慰、哀等是表示哀怜的谥号,如楚怀王。臣子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的,如诸葛亮谥号“忠武”,岳飞谥号“武穆”;还有一些谥号是由亲友、门人给予的,如陶渊明谥号“靖节”、陈寔谥号“文范先生”,这些被叫做私谥。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的名号。一般是开国的皇帝称祖,后来的继承者称宗。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等。庙号起于汉朝,最初非常严格,按照功德的标准而定,所以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阅读上一篇:少儿国学夏令营谈世界上最美的书
阅读下一篇: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夏令营培养孩子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