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波兰,从而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第一颗炸弹就投在了华沙。希特勒扬言,要“把华沙从地球上永远抹掉”。在二战中,华沙有86万居民丧生,85%的建筑物被摧毁,90%的工业遭到彻底破坏,水、电、交通设施全部瘫痪。
但是,华沙并没有被从地球上“抹掉”。1945年1月27日,波兰军队同苏联红军并肩作战,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解放了华沙。战争刚刚结束,波兰人民便以举世闻名的“华沙速度”重建自己的首都。修复了最古老的中世纪部分(古城和新城)和16~18世纪的建筑物;扩建了19世纪的贸易—住宅中心、19~20世纪建造的住宅区和工业—住宅区;修建了科学文化宫、国家经委大厦等现代化建筑;修筑了瓦津卡等新的交通干线。被战火摧毁的王宫、大教堂、桥头堡、箭楼等700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重新闪现出灿烂的光辉。一排排新厂房和高层建筑出现在新区。城区面积比战前扩大了3.5倍。7条国内国际铁路线、5条国际公路线在华沙交汇,两个航空港可直飞国内外许多大城市。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华沙,变成了一座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
华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绿都”。市区有绿地1.26万公顷,平均每个市民77.7平方米,居世界之冠。世界著名的绿城堪培拉(人均绿地70.5平方米),斯德哥尔摩(68.3),平壤(47)都不能与之相匹敌,至于人均绿地仅2.3平方米的东京,就更不能望其项背了。
来到华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离开华沙,在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还是绿!在华沙,你很难找到一寸裸露的泥土。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宅旁庭院,处处乔木成荫,灌丛滴翠,草坪成片,花枝招展。就连不能种植的马路、广场,也在不影响交通的位置,临时设置坛式花盆或流动的花车,增加城市的美化面积,供来往行人观赏。
华沙有大小公园近70个,遍布从市中心到市郊的7大城区。城市周围有6万多公顷森林,形成一条宽大的环形防护林带,与城区的林荫道和绿地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整个华沙城都处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每逢晴朗的周末或节假日,到郊外森林休息的居民达20万之多。在公园里,水禽在池中自由嬉戏,小鸟落在游人的肩上,松鼠从人们手中夺食。这里不仅是市民消闲的场所,而且是动物们的乐园。
华沙成为“世界绿都”,靠的是有效的城市绿化管理和市民的辛勤劳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化为一片瓦砾场,绿地也只剩下400公顷。战后重建,长期坚持把绿化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方针,规定没有绿化计划的基建项目不准施工,新建筑周围没有绿色覆盖不能验收。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年年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并在市民中广泛开展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和风尚。
在绿地管理中,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责的办法,58%由国家园林公司管理,32%由机关、团体和居民委员会维护,10%由居民个人承包。建筑物之间的空地,辟为果园、菜圃,由市政当局租给社会团体或居民种植。退休老人租来长期经营,在职者租来从事业余活动,在城里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全市有1万多个这样的果菜园圃,占市区面积的6%。它们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了大批新鲜水果、蔬菜、花卉和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