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早在1469年,法国第一家印刷场在拉丁区诞生,至今巴黎的新闻出版业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讯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ésse)设在交易所广场,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报》(lemonde)和《费加罗报》享有国际声誉。拉丁区也是法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古老的巴黎大学现已分为13所独立的大学,共有30多万学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区。
法国还有一种专门培养“精英”的学院,叫“大学校”(grandes écoles),学生不多,但质量很高。很多有名的“大学校”设在巴黎,其中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声誉最隆。每年7月14日国庆节,在凯旋门前举行的阅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阵的青年军官,就是该校的学员。理工学院创办于1794年。不久拿破仑看中了这所学校,将其划归军事建制,还将一面写着“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pour la patrie , les scineces , la gloire)的锦旗授与该校。1814年,俄普奥联军兵临巴黎城下,理工学院的学生要求参战,但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该校学生勤奋学习。200年来,这里为法国培养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联军统帅福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贝古勒耳、汽车工业家雪铁龙、法国总统德斯坦等。现在该校已迁往西南郊的帕莱索(palaiseau),占地150公顷,学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很有名,新生录取名单最后要由教育部长决定。化学与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文学家萨特、蓬皮杜总统等都是这里的毕业生。
由夏特勒广场放射状建设的城市
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于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着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于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