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英国就不能不尝试一下所谓英式下午茶。在伦敦一直没有机会。好像满街看到的都是超市快餐店和餐厅。不过到英国的第二天我就去了canterbury,找到面对大教堂的一个二楼小店吃午餐兼喝茶。我只要了简单的三明治和红茶。不过亲眼目睹了临桌一对英国老夫妇叫的整套茶点。一个精美的三层托盘,里面依次摆放着切成小块的三明治点心饼干等等,搭配白色的茶具,让我不仅心生羡慕。 第一次能踏实下来自己喝茶,是在爱丁堡。爱丁堡的古城很小,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因为常年阴冷缺少阳光,建筑物的表面陈年累计的苔藓,慢慢变成暗黑的颜色。下午了,在街上走走,买了明信片,找到罗琳写作第一部《哈里波特》的大象咖啡屋。不大的门脸,一直走进去,在里面临窗的位子坐下来,可以仰望到城堡。大象屋的桌子都很大,最小的也可以坐4个人。我一个人坐了一张6人的大台面。本来以为这里会因为罗琳而人流不断,结果客人倒不是很多。也许是英国从咖啡馆写出来的大作家太多了?人们已经见怪不怪。 下午4,5点钟的样子,我午饭下午茶和晚饭合并一起吃。要了一壶大吉岭茶,又要玉米片吃饱肚子,又要点心。阿芭曾送过一包大吉岭给我,也许是手法不对,自己冲的味道很一般。把茶斟出来,加少许奶和糖,抿一口,纯厚的味道充满口腔,直达心肺。当然,也许是出行无可替代的好心情。满足的靠在椅子上。多久了?没有这样泡咖啡店了,自从我告别胡同平房里的雕刻时光。 趴在大木桌上开始写字。补足最近2天的游记。出门的时候为了减负,把笔记本留在了屋里。没有纸。好在买明信片的时候,商家用一个大大的白纸袋装给我,我久开始在纸袋上写。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纸袋两面都写满了,就和店里要了两张白纸继续写。竟然这样写了3,4个小时,st paul's的一部分写了整整三页。得意的想自己看起来象不象一个隐藏的作家呢?泡咖啡馆,喝茶,用店里的白纸写字。看表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爱丁堡地理位置很靠北,夏天这个时间天光依然很亮。收拾好东西,留下了一磅小费离开。 第二天下午游荡归来,依然跑到大象屋去喝茶,上网。那天是世界杯1/4决赛日,德国vs意大利。和大象屋的服务员打听哪里可以看球。他推荐了他们隔壁的酒吧。上下两层,有巨大的投影屏幕,而且不贵。谢过了他,在大象屋呆到8点,移驾去隔壁的酒吧。 自己一个人出门在外,咖啡馆是我喜欢的地方。酒吧这样的地方,心里多少有点疑虑。又不是当地人,不知道根底,这酒吧的风格可是广的很。不过进店来仔细打量之后就放心的多。看来顾客多是附近爱丁堡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们。音乐不吵,一桌一桌的人穿戴整齐,说话声音不高。找了2楼的一个靠栏杆的座位坐下,正对大屏幕。比赛马上要开始了,屏幕上打出队员名单,服务员上来问我要喝什么酒,我想了一下说beck。要为我们家勇敢的德国战车加油。同时要了一份晚餐,边看边吃。结果德国意外的在最后时刻失守。 再下一次吃下午茶,是两天后在york的时候。下午1点多钟,本来是要找地方解决午饭。lp上推荐的2家店看了一下,都是很大的店面,装饰现代,高朋满座的全是游客。就退出来,沿街漫无目的的走,看到了一家小小的茶室。一派维多利亚风格。蕾丝窗纱,橱窗里摆着许多精美古老的瓷器小品,壁纸桌布都是粉红色的,椅子却是清淡的绿。墙上挂着猫的图片,和英国式的手工刺绣。 小店只有10张台子。里面坐的,看起来都是当地的老奶奶们,三三两两喝茶聊天。让我想起来听人讲广东的老太太出来早茶,两三个人坐一起,各自两笼一盅,一坐一个上午。我还是找了最里面一个空的小桌子。旁边一桌坐了2个老太太正在家长里短的聊天。我坐下的时候正听到其中一个说“you konw, she died in 1984, and her only son。。。”我偷偷的笑,1984年好像已经非常遥远。真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先要了热三明治填饱肚子。正吃的时候,外面突然下起雨来。我求之不得的赖下来不走,又要了英式的cream tea,搭配果酱松饼草莓。掏出本子来补写前一天哈德良长城的日记,又写了2个多小时。外面的雨渐渐的停了。小茶室显得温馨安逸,开始喜欢上这样的闲适。下午茶,原来以为多么小资优雅的事,原来也只是普通的一茶一点,每日的生活中一段让人惬意的时光而已。 突然想,将来上了年纪,退休了,就要学习这样的风格。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惦记着我,联络我。等到30年后,满头白发的年纪,我将请大家去我家里喝茶。一天一个主题。星期一可以是我爱的龙井碧螺春。星期二咱们作工夫茶铁观音大红袍。星期三摆菊花作日本茶道。星期四红茶点心作英国下午茶。星期五可以自由命题。星期六日我休息。想起来都要笑出声。到那时候,我家就是享受生活的老头老太太俱乐部。大家都一定要来哦。 最后随便说说别的饭辙。出门在外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脾胃是多么中国。不消多,连续2,3天三明治吃下来,我就快哭了。所以能看到像样一点中国餐馆的地方,我从来都不放过。在剑桥吃到的这一家叫“枫林小馆”,听着很雅致。进去看菜单都是南亚两广菜色。要了星洲炒粉和云吞汤。只是服务员一开口跟我说话,我马上就认出清晰的中国东北口音。那一天吃的心满意足,恨不得再要2份打包带回伦敦去。 第二家一定要提的,是格林威治的这一家台湾店“大碗店”。读lp是不可能读到这个店的推荐的,但是在华人论坛的伦敦游记里可是大大的有名。就在格林威治镇市场的对面。不大的店面。宽大的长条桌和条凳。确实是大碗。我要了一碗面,一份酸辣白菜。那白菜端上来小山似的一盘,碗象个小盆。我马上伤心不已,恨不得再分身出来一个自己,两个人合作全部吃光才罢。喝到舒服的热面汤,人在异乡,别无所求矣。 在英国一共10天10夜,住过5个不同的地方。主要是投宿在青年旅舍(yha)。
st paul's yha的lobby很小,狭窄的前台,一边是餐厅,另一边是很小的lounge,有几个沙发和一台大约19寸的电视。lobby里有2台投币电脑,50便士可上网15分钟。地下一层是储藏室,有投币储藏柜。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用,大包小包直接堆在储藏室的地板上。我北上的几天就把部分不须带的东西寄放在那里。旅舍一共4层楼,每层有大约10几个房间,加3,4个公共卫生间和洗澡间。楼梯是盘旋而上的,窄而陡峭。到欧洲的第一天就明显的感觉到了和美国处处疏朗格局的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