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的面积虽不大,然而它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使馆区,其中许多大使馆的工程设计,承袭其祖国的建筑及文化特色,值得一游。
游览堪培拉从使馆区开始。当然是先参观中国大使馆。我们在中国大使馆周围看了一会,转了一圈。
来到异国他邦,大使馆就是中国的领土了。看到祖国的五星红旗似乎格外亲切。
看过街对面右前方,我看到离中国大使馆不远处有一个较大的湖,湖上有几条白色的小艇,靠左边的地方有一个小亭子,亭子周围有几棵刚刚返青的柳树,丝丝垂柳迎风飘拂;右边有一大块草坪,草坪上有规律地种了不少树木;远处的山上,有一高高的白色的电视塔。这儿的景色很美。
我与娘家在上海,她在南京涉外单位工作,丈夫在美国的一位女士,不约而同的跑向湖边。
导游向着我们俩高叫:“抓紧时间,不要玩太久。”我们回头答应一声,便赶紧到湖边去看了看,互相帮忙着各照了一张照片。
人们集中后,一同向中国大使馆对面的高等法院走去。上了一个斜坡,到了高大宽阔的大门口全部是落地玻璃的位于国家艺术馆旁的高等法院。高等法院以其壮观的建筑设计及尺寸,震动人心。
接着,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沿着堪培拉的使馆区慢慢地兜圈。
大使馆区的建筑物,体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工程设计特点,承袭其祖国的建筑及文化特色,我们沿大使馆区浏览,就如参观世界建筑博览中心一样,很值得一游。
美国大使馆占地最广,建筑物最多,有围墙和电子监控器。保安相当严密。
以色列大使馆在美国大使馆旁边,同美国大使馆一样,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监控器,而且,据说其电脑扫描设备与美国大使馆电脑设备联网。不过它的大使馆面积较小。
整个大使馆区,中国大使馆的面积位居第二。因该日是星期天,各大使馆都不办公,人影都不见一个。
离开大使馆区,我们到新国会大厦参观。澳洲的国会大厦可以随便参观的。参众两院开会时,人们若有兴趣,还可以去旁听。
我们的车子停在国会大厦停车场,司机加利也与我们一同进去游览,还不时热心地指点讲解并帮我们照相,俨然半个导游。这辆车人少,大家相处得象一家人一样,能互相关心照顾。
澳大利亚这个新国会大厦1980年开始建设,1988年5月9日建成投入使用。
新国会大厦是堪培拉标志性的建筑,于1988年落成使用,其设计也是采取国际竞标形式进行的,在1980年329个设计方案中,美国米切尔?吉尔格拉公司技冠群雄,一举夺标,具体负责该项工程的是澳洲出生的理查得?索拍。该大厦的建造特点也是尽量地使国会大山地形地貌和建筑物本身融合为一体,使两者巧妙结合得不动声色、天衣无缝。大厦的房顶全是草坪覆盖,看上去与其说是建筑物还不如说是被植上了草皮的山。大厦上下两层,内部廊深厅大,房间众多,装璜典雅,洁净明亮,17个设计精巧的大小花园有序点缀其中,花园静谧,小径幽远,真可谓是集办公与休闲于一体的极佳建筑设计。
旧的国会大厦就在新大厦的下方不远处。旧国会大厦自1927年至1988年间,一直是澳洲政坛的焦点。
新的国会大厦建成后,把东西搬进去便开张办公了。
澳洲的政治体制是联邦制度,设立联邦议会以及六个州议会,两个代表理事会(注:首都以及北方领土地区不是州)。澳洲女王及女王代表澳洲总督为澳洲的最高领导人,总督根据行政委员会的意见处理政务。内阁的决定必须经过代表女王的总督之批准后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重要的政治决定和大多数的国家权利被掌握在联邦政府总理及其内阁手中。
澳洲联邦政府架构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同。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以及内阁制。现任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二世,同时也是澳洲女王及国家元首。澳洲总督代表女王行使权力,并有权解散国会,但实务上仅在总理的建议下行使此权力,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是1975年的宪政危机。
目前的澳洲政治,基本上是实行英国的西敏制,议会分别有执政党以及反对党,最大的党派分别为澳洲自由党和澳洲工党。值得注意的是,赞成独立彻底脱离大英国协的声音来自两个小党——澳洲绿党以及澳洲民主党。
澳洲的选举制度实行义务投票制,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必须参与投票选举,原住民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进行选民登记以及投票。
澳洲联邦下议院设有150个议员席位,每三年举行一次选举。上议院代表各州的利益,而且具有权利审议立法,其任期是6年。(注:首都以及北方领土地区的任期是3年)
北领土地区——由于原住民文化根深蒂固的关系,北领地成为了澳洲政治体制中仅有的两个特别区域(另外一个是首都特区),北领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经济方面以旅游业为主。整个地区人口110万人,首府达尔文人口亦只有20万居民,拥有上议员席位资格1席,亦同首都特区一样,拥有下议院席位资格2席。
从正中的红色石子路进去,左边是斜斜上去的很大很大的常年翠绿的草皮,覆盖在国会大厦的屋顶上。大厦就如一般的办公楼一样,只是很高大庄严。巨大的旗杆,五星米字旗,新国会大厦是堪培拉的市标。整个建筑物的架构绝大部分处于地面以下。
正面的大门,高高的门廊上方有个国徽,国徽基本是横宽的长方形,由六块不等份的块片组成,代表澳大利亚五个州一地区。左边是袋鼠,右边是驼鸟,这是澳洲才有的动物。而且这两种动物是不会倒着走,而是一直向前走的,代表着澳大利亚不断前进。
国徽的上方,有一根顶天立地的8米高不锈钢旗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平日用来挂国旗,我们参观时是星期天,没有升旗。
进入大厅经过严密的检查,就如在飞机场一样。所有东西都要经过x光扫射,人也要走过安全检查门。
身上有钢铁的东西如皮带扣都要先告诉他们以免被留难。
进入很大的地厅后,左右两边有楼梯上去(当然也可乘电梯,不过我们是走着上去的)。
大厅内部有独特风格的艺术设计,柱子很多和吊灯很大。
楼梯及楼梯扶手全用汉白玉砌筑。摸上去光光滑滑冰冰凉凉的很高级。
澳大利亚并不出产汉白玉,据说是花钱从梵帝岗进口的。相信这两道汉白玉楼梯所花的钱,够中国人一家吃几辈子的了。
据说国会大厦每天都有导游带领并解说其独具一格的设计的。但我们旅游团的导游很熟悉地带着我们到处走,没有要国会大厦的导游。还不时与大厦内好象是管理的人员打招呼。
上完楼梯后,走过长廊,再进去些,两边长廊是历届总理首相还有英国女王的肖像。
上届总理的肖像最近才画好,给人的感觉似乎油漆未干。
右边第一行有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我们每人都站在其画像前,同女王“合影”留念。
照完相去看多功能大厅。多功能大厅空荡荡的,两边各十道门。我们站的地方在该大厅上方,就是环绕着俯看。这是议会议员开会的地方。
多功能大厅正对主席台的位置,有一排长长的白椅子。
主席台后面有一幅遮盖着整个墙面的长长的油画。这画是用澳大利亚特产——纯羊毛编织的。
画的原作者是澳洲一位生前已负盛名的油画家。画面全是澳洲特有的柚加利树(按树?),澳洲将这幅羊毛织就的油画视为国宝,特意放在这新国会大厦的多功能大厅珍藏。
该画家1999年已去世。这也许是他的绝笔吧?油画的原作就挂在二楼大厅的左边。游客可以在画前照相。近看这油画涂抹得粗粗糙糙,似乎也不算如何出色,远看却真有味道。
坐电梯上到顶层就近看旗杆。其实四角有四根大钢柱撑住旗杆的。其中一个柱有按扭,一按,旗便从下面一路升上去了。看完这个,大家便顺着斜坡向下走下去了。
在大门口,大家自发要求合影留念。
于是,把各自的相机集中,大家便拍了集体相,到时各人洗晒出来便可以了。
照完集体相,准备上车时,我见在国会山下右边的人工湖格里芬湖有个很漂亮的喷泉,一问,才知为纪念发现澳洲大陆的库克船长而建造的,就叫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泉。
喷水泉位于lakeburleygriffin中心处,喷水泉的水柱高140米,朝阳下闪闪发光,整个堪培拉都可以看得见。该景观庄重浩大气势非凡十分壮观。
有资料说,如果不去格里芬湖,不看喷射式喷泉,就不能说到过堪培拉。可见喷射式喷泉景观是如何重要了。导游说,上几个月一直没有开放喷水装置,上星期来的旅游团都还未见到此景。现在因悉尼奥运在即(我是2000年参加这个旅游团的),才让它再喷水,使我们大饱了眼福。
据资料:1768年,英国库克船长乘坐《奋进号》,从英国出发前往大溪地,至1770年英国人正式宣布拥有澳洲的主权。1770年詹姆斯.库克自澳洲东海岸登陆,照片是1988年复制当时的登陆场景,摄于当时登陆点库克城港口。
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阿瑟.菲利普(captain arthur phillip) 率领首批移民在悉尼(雪梨)定居,并且在悉尼升起了英国国旗,澳洲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797年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从好望角将美丽诺羊引进澳洲,令澳洲的畜牧业开始长足发展。1829年西澳被吞并,成为囚犯流放地,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澳洲一度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penal colony)。
直到1851年在新南韦尔斯的贝瑟斯特及维多利亚的巴拉勒特发现金矿后,自由移民才开始激增。1868年最后一批来自英国的囚犯被运送至西澳,至此停止囚犯的输入。到19世纪末,英国已先后在澳洲建立了6个殖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