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从报端看到一文,大意是说,现在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已经到了几乎诲人虚伪的地步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母亲给她的儿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后,母亲当即便拿起儿子爱吃的食物问他,应该先给谁吃?儿子很为难,因为自己想吃。但看到母亲的脸色不太对劲,就极不情愿地让给了母亲。结果,不仅蒙其母亲大肆夸奖了一番,而且还最终得到了食物。由此,孩子学会了撒谎。因为,撒谎不仅可以得到虚荣,还可享受实惠。
不仅如此,作者还亲自尝试了一下,他向一位“很懂事”的孩子要东西吃,而在那孩子决定给他后,便真正地接受了,结果,孩子不干了。
由此,文章对当前我们的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番痛斥,指出用这种违背孩子天性——孩子的天性并无“让”的成分——的方法搞教育,只能使之更虚伪。
这篇文章我初读之下很感有理,因为我眼下恰是一位正上幼儿园孩子的父亲,对这类理论正处于“敏感期”。但细一想又有点不以为然了,不禁不以为然,甚至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一种对当前孩子人格教育的恐惧感。
小学生北京心智夏令营小编讲解孩子是不太有“让”的思想的,所以孔融才那么稀罕,两千多年了,也才只有一个,不仅前不见古人,后也一直鲜有来者。这个我们姑且不论,先说说,对孩子灌输这种“让”的行为,是对?是错?按作者的理论,这应该是错了,因为违反了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这种“让”的思想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还是一丁点儿也没有,这是不是就算有一个“完整的人性”了?
现在,书店里到处摆放着一些国外素质教育之类的书,这其中与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些国度的人一般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这也是近年来不少所谓“文化人”们常唠叨的事:在国外,人性是“健康”的,人性是“完整”的云云。而在中国,人性就一直是隐蔽着的,总设着一层伪装网。这也就是不少人常抱怨的“人心隔肚皮”、“深藏城府”。
人性到底该怎样才算合适?我看这个问题是不太好弄清的。因为这是自人类有思想以来,就遗留下来的一个“老疙瘩”。从人的本性来看,中国儒家思想认为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而佛经以及《圣经》偏反其道而论之,要么说人生来就是该受罪的,要么讲人的本原是糟糕透顶的。这就弄出了不少的矛盾。所以,虽有各宗教达其极至便在理论上殊途同归之说,但各教其实从一开始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就有了差别,后面又哪里能同归得了呢?
这些老问题弄清弄不清也罢,但对于孩子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尽快弄清的。我和妻子就常常为这类事唇枪舌剑。论战发起的原因,多源于一些看起来似乎很有点“道理”的各类关于教育的大作。昨天,甲报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如此如此;今天,乙报又提出儿童教育该当这般这般。这种思想尚没消化,那种理论又不期而至。诸般说法,言之确确,有论有据,不容不信。你如果再到书店转转……这后面的事你自己想去吧。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儿童学点“让”的思想对不对?如果不对,那么,我们当今生活中的一些公德该如何解释?打个比方,孩子长大了,坐公共汽车对老年人当仁不让,吃东西与自己的家人孩子毫不客气,在外交往更是丝毫不能吃亏。这样的一个成人,虽然他的“人性的纯粹性”可以保住,但他在社会生活中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吗?话说回来,如果他成长到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时候,再告诉他哪些是应该做的,因为是美德,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因为大家不喜欢,是不是也算违背了他的“成长的规律”呢?这样看来,只有让孩子放任自流地成长,也许更算得上合理,因为但凡用“引导”这样的字眼,都算是与他的思想不一致的。
其实,说到底,教育本身,不就是从一开始就在使孩子违背自己吗?从孩子拥有分辨能力时起,我们就开始教他一些对或错的概念,这又算不算教育或者引导?生活常识本身,其实不一样涵盖着众多的观念成分吗?这些东西,是不能分中国和外国的吧?
我想的可能远远不够周全,但做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用意,其实也只是想给自己的疑虑找个能自圆其说的小道,仅此而已。否则,我就快被各种各样的理论给弄得晕头转向了。
我又想到了一开始提到的那位年轻母亲。她所以要教儿子学点“让”的思想,是因为在她的观念里,让是一种美德,或者她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或者她感到这种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受欢迎,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说有问题,就是她不该拿孩子试着玩,试着玩就是不认真,这样以来,当然就会影响孩子对“让”的观念接受上的认真化。如果这位母亲讲故事是认真的,后面的又是认真的,而不是在接受了儿子的第一次有点违心的奉献后又把东西归还给他,我想这孩子大概并不一定就由此学会撒谎吧。
是对儿子的态度——抑或说,是教育的方式或方法——造成了教育后果的分化,所以,就不应该把问题归结为教育的内容上。毕竟,这位年轻母亲和她的儿子还是不能负起这么重的责任的。只要我们对孩子是认真的,孩子对周围也会认真的。当然,这还有社会及学校的因素。这也许是最要命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这一众家长可以随便讨论的了。
我突然想起来魏巍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讲到好几位小战士,那么平凡,吃着雪,就着炒面。难道,打仗是他们愿意的吗?在历代所有的正义的战争中,又有多少战士想去打仗呢?但如果他们都不愿去打仗,这固然维护了他们个人的人性的完整,但也许整个民族就由此而失去了人性的完整了。十七八岁的孩子,有谁愿意仅仅为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的称呼,而到前线跟人拼命呢?英雄,有的时候就是逼出来的,就是时势“造”出来的。个人意愿,只有符合于历史发展之大规律,也许才多少能得以保全;否则,我行我素,固然个性完整,与己与人与社会,又何用之有?再说,即使想有这样的完整,也可能只能在一个极小极小的生活圈子里,不与人接触,不与人共事。别的不说,处处标榜自由和人性的美国,眼下不就是在处处跟我们过不去,处处在凭借自身的国家综合实力,压抑着咱们大多数中国人甚至民族的人性吗?
这个,我们向谁讲理去?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冬夏令营动态
阅读上一篇:北京小学生心智夏令营教您如何帮孩子建立自信?
常见问题
最受欢迎的线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