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开口时没有一种自信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恐讲”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现在中学生使用的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即张口说英语。但是,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这就降低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北京英语夏令营归纳以下四种:
1.从众心理 中学生正从半幼稚走向半成熟,处于这个过渡期的他们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表现在口语学习上则是:当他们看到周围人都不说英语时,也就心安理得地随大流了,不愿意花精力去练习口语。
2.定势心理 英语句法结构严谨,句中各个成分都用适当的连接词联接表达其逻辑关系,较刻板而缺少弹性;汉语句法“简洁”,句子成分不一定用固定的联接词,结构形式灵活,富有弹性。由于这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别,使得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学生,养成了一种以汉语思维的习惯。而学习英语,则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这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这就使得初学英语的他们,由于新的英语思维习惯尚未形成,导致他们仍受原有心理定势的影响,一开口就是说汉语,或是说英语时夹杂着汉语,没有形成说英语的习惯。
3.害臊心理 有些中学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有些性格较外向的学生觉得说英语很别扭,怕招致别人的笑话,也羞于开口。大多数学生刚刚学英语,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又容易说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更加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说英语。
4.自卑心理 许多中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从未学过英语;有些学生虽然学过一些,也因为英语不是主科,不够重视。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英语是一种陌生的语言,他们既要学A、B、C,又要记单词,练句型,当然有些费劲,使得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缺乏信心,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不敢开口说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