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6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孩子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孩子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孩子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孩子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孩子在6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孩子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孩子真听话。”接近6岁时,父母感到孩子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有的孩子被娇惯,吃饭时边吃边玩,当父母收起玩具时,就赖在地上打滚,成都心智夏令营老师表示:这种行为就是任性,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6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
成都心智夏令营老师表示:如果是单纯的逆反,家长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信任孩子,不要对孩子摆架子,要平等相待,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例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孩子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处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遇事多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只有查明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成都心智夏令营老师提示:如果孩子特别任性,家长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对任性。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用“你不会穿衣服”、“你不会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其效果往往比正面说服还要好。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冬夏令营动态
阅读上一篇:这些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家长在不看就来不急了
阅读下一篇:成都心智夏令营巧招引导孩子找到学习动机
常见问题
最受欢迎的线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