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中国迎来了
国际夏令营高峰。大批孩子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热门国度,参观顶尖名校,学习纯正英语,游览著名建筑,和国外的同龄人共同交流。
那么,这些出国参加
国际夏令营的孩子到底收获了什么?在国际交流中,他们到底发现了哪些中西方的差异呢?记者深入走访了众多参加国际游学的孩子和带队老师,从采访中总结出了大量的中西方差异,按照游学目的国的不同,将一一为大家呈现。希望为广大未出国和想出国的读者带来一些最新的国际交流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建国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如何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相比于中国,美国在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当众多参加国际夏令营的中国孩子和领队老师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解开这个奥秘。
在美国,每个课程的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室,办公和教学都在这个教室里进行。与中国不同的是,孩子们需要拿着自己的课本资料等来教室上课。加上灵活的选修课制度,使得每节课的同学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孩子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小伙伴。
自由的授课方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课堂互动,渐渐把中国孩子们从拘谨中解放出来,普遍都能调整自己的状态,融入到开放的美国课堂中。
在美国人心里,家庭和宗教信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家庭优先。孔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周六在去儿童博物馆参观时,一进门就看到一幅字,上面写着:“family first”。美国的孩子从小就会在父亲节、母亲节,还有父母生日的时候为父母制作礼物,可能是一幅画、自己的照片,也可能是自己做的一个很小的礼物。而作为家长,也会很珍惜地摆放或粘贴在家中最显著的位置,他们以此来鼓励孩子,并且让孩子们明白他们之间彼此的珍惜与珍贵。希望这也能作为
国际夏令营的参考,为国际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