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学生夏令营表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最具表率力。当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不合适或者错误,那么这将不仅会波及孩子的情绪,更会摧毁孩子今后的处事心态,接下来的故事应该会给父母们一点启发。
一、关于起床
有孩子读一年级,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早起的妈妈就经常叫孩子起床,但是往往叫了几声没有得到回应,妈妈又去忙早餐。过了一会,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而另一个同样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是不想起床。早起的爸爸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爸爸在他耳边说:“告诉你一个惊喜,你还可以睡一会儿。”接着爸爸去准备早餐了,半小时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早餐了。
二、关于作业
有个孩子每天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不知所云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而另一个孩子也是不愿意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作了一个选择。
两位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都不见得让孩子能按时起床或者主动做作业。但是,今后两个孩子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能知道答案,像这位爸爸管理的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可能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早晚又有何妨?
而这位妈妈如果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孩子再长大一点,可能就不再害怕妈妈了,甚至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做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花时间花心思去管理孩子,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给予孩子尊重的态度,宽容他们,更不要向他们传递恐惧,那么我深信,在这个态度教育下的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好很多很多,孩子的责任感、安全感以及孩子的心态和动机转移都会很到位。
其实父母养孩子本来就不应该去压制、去约束,更不应该去吓唬他,而是应该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做好,用最正确的态度来影响他。所以父母们,干嘛不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呢,也许这样就能收获你们梦寐以求的惊喜!